随着气温的持续上升,许多民众开始关注即将到来的三伏天。目前,很多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已超过30摄氏度。一旦进入三伏天,气温预计将进一步升高。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今年的持续时间仍为40天。

在此期间,若降雨频繁,气温相对较低,人们会感到相对凉爽;反之,若降雨稀少且气温持续偏高,人们将会体验到较大的不适。此外,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干旱天气将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传统,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标志着伏天的开始。古人根据这个时间点,将伏天分为“早伏”和“晚伏”。判断标准之一是伏天当天的农历日期。如果日期在农历五月,那么该年为“早伏”;若在农历六月,则为“晚伏”。

虽然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相差不大,但受闰月影响,农历日期可能相差数十天。例如,2023年伏天是7月11日,农历五月二十四;2024年伏天是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十;2022年伏天则是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因此,2024年的伏天属于农历六月,是“晚伏”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

在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农业谚语:“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某年是“早入伏”,那么在随后的伏天里,降雨量可能会较多;反之,如果是“晚入伏”,则伏天里的降雨天气会相对较少,可能导致田地土壤出现干旱。

在三伏天期间,夏季作物的生长尤为关键。长时间的干旱条件会影响植株的生长速度,减缓养分的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玉米为例,在持续干旱的环境下生长,玉米叶片会逐渐卷缩,以防止叶绿体结构受损。这将导致叶片的光合面积减小,光合作用能力显著下降,生育后期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此外,干旱还会影响雌穗和雄穗的发育。在高温干旱条件下,雄穗的分枝会变小、数量减少,小花退化,花药瘦瘪,花粉活力降低,导致无法开花散粉。

这将进一步影响雌穗的吐丝和授粉,导致结实不良、籽粒瘦瘪,果穗秃尖缺粒,最终造成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日历上看,今年为“晚入伏”,根据前述观点,伏天期间降雨量相对较少,针对可能出现的干旱状况,我个人建议农民朋友和广大老百姓提前做好准备。

首先,就民众日常生活而言,三伏天降水稀少,高温天气频繁,需加强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户外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作业,并多补充水分以防中暑。

其次,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选购夏季作物种子时,应以抗旱性较强的品种为主,如玉米、大豆等,并在购买前详细了解其特性。

再次,在三伏天的生长周期内,若遇土壤极度干旱,应及时实施灌溉和浇水措施,确保农作物能够获取足够的水分,保障伏天期间的正常生长。

最后,对于生长较弱的植株,在进行灌溉和浇水时,可结合追肥作业,以补充生长所需的营养,力保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相信各位对于文章开篇的疑问已有明确的答案了吧。根据民间传统观点,今年的三伏天被归类为“晚入伏”。进一步分析农谚“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我们可以推断,在今年三伏期间,降雨量可能相对较少,从而可能导致高温干旱的天气状况。

尽管民间说法的有效性有待商榷,但为了谨慎起见,建议大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

关于这一点,您的看法如何?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