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个密码高手,没有故弄玄虚,但要读懂他的原意,却不是件简单的事,不但需要反复多读,还要有百科常识做支撑。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作者安排宝钗坐在熟睡的宝玉身边绣肚兜,并听到宝玉关于木石和金玉的梦话,目的是什么呢?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反复精读,我似乎找到了曹先生所设置的密码,解开了他留给读者的迷局。

我们先来看宝玉的梦。

这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整个怡红院,除了袭人,大家都在午睡,包括宝玉。

宝玉挨了贾政的打,正在恢复期,却也是他过得最享受的一段时光,因为贾母为他免去了一切他不喜欢的事务,大家都围着他转,把他当宝贝一样哄着。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做梦也一定是美梦。

宝玉梦到了什么,曹先生很狡猾,没有明写,只透露了一句梦话。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这句梦话,结合宝玉最近的心思,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他的梦境。

宝玉最近有哪些心思?我们来帮他梳理一下。

从共读西厢开始,宝玉与黛玉的关系更近了一步,突破了兄妹伦理。在黛玉或哭或闹或柔情软语的影响下,宝玉把黛玉当成了可陪他一起做梦的唯一知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努力地抗拒别人走进他心里,尤其是像宝钗这样总想打破他享乐梦的人。

可是,抗拒的力量太微弱,就像贾政发现蘅芜苑“无味”之后的“有趣”,宝玉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发现了宝钗“无情”后面的“动人”。

第二十二回,宝玉要求看宝钗的红麝串,看到了她的白手臂。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来送药,说了几句关爱之语,因关爱之切而流露出了真情,把她自己都吓到了。宝玉却从中听出了亲密之感。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第三十五回,宝玉找莺儿来帮他打络子,莺儿说一段配色之语后,宝玉与她闲聊,莺儿提到了宝钗。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

这几个情节连起来看,在宝玉心里,宝钗不再是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美人,而是有着让他忘情和向往的动人之处。

这份动情和向往,宝玉并没有觉察,因为他的精力都放在了与黛玉的纠缠上。对内心的觉察需要宁静的心境才能感知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这种突然感知到的心境。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宝玉睡得很踏实,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梦境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个关于内心挣扎的梦。

在此之前,宝已经向黛玉表白过,虽然黛玉没有听到,也已经通过送旧手帕向黛玉传过情。他以为,在他心里,与黛玉的木石之盟已坚定不移。但是,因为宝钗已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他的心里,金玉之说也不断被黛玉提起,于是他内心有了矛盾的挣扎。一边是对黛玉的承诺,一边是对宝钗的向往,语言虽然有强大的功能,可是内心更诚实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可通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来验证。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梦境是由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所引起的。

梦的来源包括:

一、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

二、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实事,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

三、一个或数个最近而且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

四、一个对做梦者本身甚有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什么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正是一段时间以来宝玉对宝钗不断重复的印象,形成了他的梦境。

这个梦境反应了宝玉什么样的心理呢?弗洛伊德是这样阐述梦心理的。

古人对梦的尊崇都是基于一种正确的心理认识,这是对人类心灵中不可控制以及无法摧毁的力量的崇拜——那个产生梦愿望的“魔鬼”以及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运作的力量。

通俗地说,梦境即是一种潜意识,像魔鬼一样不可控制。而早在心理学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其实,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曹先生已经烂熟于心,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之源《易经》里,就已经阐述过。

《易经》被编为了《五经》之一,是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儒家理论的来源。

只是,《易经》对心理学的阐述,用的是天道的方式——无论什么学科,都可归为规律学,心理学即是心理发展规律。而一切的学科,都遵从自然规律,这就是天道。因此,《易经》被尊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什么是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力去控制的,比如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发展,都是人力去推动的——黛玉的哭闹和辖制;宝玉对宝钗的情感发展,是自然而然从心而生的,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即使宝玉想要去抗拒,也阻止不了情感在内心滋生并漫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顺其自然”,说的就是就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做人为改变,这样才能得到“顺利”的结果。

《易经 系辞》中对此有阐述: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易经》第十四卦大有卦的爻辞,意思是老天保佑的,都会吉祥,没有不利。孔子对它进行了注释:佑是帮助的意思,上天所帮助的,都是顺应天道的人,而人们所帮助的,是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人顺应天道,又履行诚信,崇尚贤能,就能得到上天的帮助,没有什么不吉利的。

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姻”,是“和尚道士”说的,宝玉历来不信和尚道士,经常“毁僧谤道”,但书中的僧道二仙,却是上天的代言人,他们代表的即为天道。

我们都知道,金玉良姻最终成为了事实,作者曹先生为了体现这并非突然出现的人为行为,所以在这一章回着重写了宝玉和宝钗自己都没发现的潜意识:他们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情感。

宝玉的潜意识是通过梦话来呈现的,宝钗的潜意识又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来看宝钗的表现。

这个午后,宝钗黛玉等人从王夫人处回到大观园,宝钗原想约黛玉一起去藕香榭,因“黛玉回说立刻要洗澡,便各自散了。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

注意作者的用词:“顺路”,这便是天意和刻意的区别:想好要去做什么,这叫刻意,顺便而为则是天意。如果宝钗和黛玉一起去了藕香榭,那是刻意,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宝钗原想的是找宝玉“谈讲以解午倦”,宝玉是没有午睡习惯的,平时都是别人午睡他到处溜达,所以宝钗想到找他谈讲。

但宝玉这次一反常态,居然熟睡了。整个院子,只有袭人在替宝玉赶飞虫,顺便做绣活,绣的还是鸳鸯。

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宝钗见宝玉睡了,和袭人寒暄几句就会告辞,毕竟她是来找宝玉谈讲的,既然宝玉睡了,当然不好久坐,也不便于和袭人聊天。

巧就巧在袭人正需要一个人换岗,替他暂时照看一下熟睡的宝玉,于是要宝钗“略坐一坐”,便出去了。

所以,一切都是巧合,这也是曹先生在书中多次体现的,包括对巧姐的取名,都通过“”来呈现。

更巧的还在后面。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不留心”,“不由得”,说明都是无心之举,顺其自然的行为,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否有不妥。

这里又伏线了曹先生的匠心:“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这个伏笔,表示袭人的位置将由宝钗替代。这是个什么样的位置?曹先生从湘云和黛玉偷看的角度来体现:一个岁月静好的家居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宝钗并不知道她此时所处的场景是夫妻的日常,直到被宝玉的梦话惊醒。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这个“怔了”该如何理解?这又要追溯一下宝钗的心路历程了。

从芒种节开始,宝钗发现了宝玉和黛玉的私情,就有意回避。端午节元春送的节礼,宝钗和宝玉的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对于“金玉”之说,宝钗也在努力抗拒,只希望它只是说说而已,不要成真。

到了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吵了一大架,闹得很大,贾母都被气哭了。他们吵架的原因,有一部分与“金玉”有关,黛玉特别在意“金玉”之说。所以,宝钗“机带双敲”,想要撇清自己,也希望黛玉能明白她无意于宝玉。

这些都是人为的,和宝玉一样,人为抗拒“金玉”。

但是,宝玉挨打,宝钗送药,说关爱之语时,流露出来的关切之情,把她自己都吓到了。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然后就是这一次无意中坐在了宝玉身边绣鸳鸯,宝玉的梦话惊醒了她,她突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宝玉已经走进了她心里,她对宝玉的关切,那么顺其自然,自然到自己都没意识到。

所以,这一个情节,结合回目名来看,作者曹先生的目的非常明确:两个努力抗拒“金玉”的人,不知不觉中互生了情愫,顺着“金玉”的天意逐渐靠近。

这一情节的回目名是“绣鸳鸯梦兆绛芸轩”,核心在一个“”字。兆,兆头,预兆之意,最初的来源是卜兆,古人卜卦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也是源于《易经》。

宝钗绣鸳鸯,宝玉说梦话,即预兆了“金玉”将顺从天意,走向“良姻”。

从心理学来解释,无意识的行为,是潜意识的体现;从《易经》来解释,无意识的行为,是顺应内心的真实想法。心理学与《易经》殊途同归,都解释了“金玉良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