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唐朝诗坛中,有很多诗人之间的交情都比较深,例如今天我们要讲的刘禹锡和白居易,就是一对好朋友。

刘禹锡白居易,是同一年生人,可因为个人际遇的缘故,这两人相识相知却很晚。

唐敬宗宝历二年,已年届五旬的二人,在扬州第一次见到对方,顿时相见恨晚,引以为知己,一同举杯畅饮,还互相写诗赠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刘禹锡被贬已经二十三年,白居易有感于此写下“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来安慰他。

乐观的刘禹锡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回应,展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与豁达胸襟。

二人友情来的虽有些迟,却绽放得尤为绚烂。

扬州只是刘白二人友情的起点,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同吟咏风月,一同在官场上并肩作战,还有晚年毗邻而居共同养老的约定。

当然,两人都是大诗人,之后的唱和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累计流传下来的诗篇多达百余首,每一首都饱含着他们友情的珍贵。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这年白居易与刘禹锡都已经65岁了。岁月何曾饶人,逐渐衰老的二人,很明显的感觉到了身体上的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疾让读书看字变得很吃力、足疾使得日常行动异常艰难,对此白居易不禁写下一首诗向老朋友刘禹锡抱怨。

  • 《咏老赠梦得》
  •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梦得老兄啊,我们二人皆已步入耄耋之年,视力模糊,精神不济,晚上很早就要睡了,起床看到那稀稀落落的几根白发,我都懒于梳理。偶尔想出门走走,只能拄着拐杖蹒跚慢行,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是选择闭门不出。

铜镜虽然是新磨得,但老了可用不上,日渐模糊的双眼让我看书都感觉力不从心。我现在常想起以前的人和事,但年纪大了,却让我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和你聊天倒是很开心,但是总感觉你我见面的日子也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居易的这首诗歌流露出了人面对衰老时一种无比真实的情感,一字一句都仿佛弥漫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可以窥见他对年老体衰的一种深深悲观、浓浓伤感之情。

这不仅是白居易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许多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刘禹锡作为白居易的挚友,深知其心中的苦楚,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来安慰对方。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的前六句,刘禹锡地描绘出人“老”的体态与心境给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坦言是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我亦不例外,如今我不仅身形日渐消瘦,穿衣服都不得不紧束腰带;而且头发稀疏到戴帽都艰难,戴好等会就偏向一侧了。

我这么爱读书的人如今都不看书了,只为保护好自己这眼睛不能再昏了。年迈体衰,病痛缠身,时常需要借助艾灸来舒缓痛楚。

诗的后半部分刘禹锡笔锋一转,展现出他豁达乐观的态度。

他说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差了,但转念一想也还是有好处的,我们经历过的人和事都愈发丰富,自然积累了更为深厚的经验与智慧。

细细想来,这不正是人生的美好之处吗?因此我们何不放下对衰老的忧虑,多想些令人愉悦的事情,让心情更加畅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刘禹锡以一句绝妙的比喻作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因为夕阳已近桑榆就感叹时光已晚,你看那夕阳的余晖,依旧能映红整个天空。

同样地,我们也不应因年老而悲观消沉,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在生命的暮年,也能如夕阳般绽放出绚烂的红霞,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首诗简朴之中又不失豪放之气,特别是富含哲理的最后两句,犹如真正的明珠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它让我们明白即便在人生的暮年,也应该怀揣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岁月的风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白居易收到这首诗,也定会被刘禹锡乐观的气势所感染,从而挣脱老之将至的阴霾,拥抱更为积极豁达的人生。

衰老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晚年生活的质量却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态度。

心若年轻,岁月便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