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是怎么解压的?捏气泡袋上的泡泡,又或者看洗地毯、修驴蹄视频?

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痴迷于玩“捏捏”,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捏捏”肯定有人都不知道是个啥东西,顾名思义它是用来捏的,是一种慢回弹类解压玩具

不仅有着糯叽叽的手感,可塑性强,且外形绚丽多彩,有各类美食或者动植物的形状。总之,好看又解压,因此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还专门形成了一个圈子——“捏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就类似于早几年前两元店风靡一时的“解压包子”。那时候狐妹还买过,没想到现在摇身一变改名叫“捏捏”了,身价还翻了好多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包子乐”最贵的也就十几块钱,但现在的捏捏动不动就成百上千的。

而且居然还有鄙视链,十几块那种便宜的是工厂货,真正的大神得玩纯手作捏捏,一个就要上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以为这么贵,应该挺小众的,结果狐妹真是开了眼。

打开小红书,哦不,是“小金书”,“捏圈”大神比比皆是。他们愿意花几千块买一个,甚至一个月就能花上好几万,评论区还有花十来万的。

果然,有钱人的世界,咱们不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不成这东西真有什么魔力?微博上也有人吐槽一个礼拜就花了好几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刚入圈就被它的外形吸引了,有饭团、布丁、蛋糕,猫爪,小熊等各种萌萌哒的造型,上手捏过后就更欲罢不能了。

那种弹性和舒适感确实让人感到放松,所以,一下子买了十几个来玩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硅胶本身会比较粘,很容易沾灰什么的,而且捏起来也会沾手。所以,为了能有良好的体验感,还会在外面套一层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上搜索“捏捏”,已经有近百万条相关笔记,而且热度还都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需求就有市场,一些手工博主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在社交平台自己手工制作“捏捏”来卖,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由于都是手工制作,工期一个礼拜左右,无法做到量产,有些爆款甚至供不应求。

所以,需要限量购买,每个 ID 只能买一个,尽管如此还是需要排单,甚至要排两个月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视频平台上也涌现出有很多相关的直播间,一场直播下来,销量非常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说这东西也没啥附加价值,硅胶成本也并不高,但是在二手平台上,一些爆款“捏捏”却被炒到了上千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花几千块买一个捏捏?这个问题还上过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无非就是提供了情绪价值,确实解压。弥补了年轻人在日常繁杂工作中缺失的控制感,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发泄口。

狐妹觉的,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跟风。这跟买盲盒一个道理,有时候不是真有多喜欢,而是本身就带有了社交属性,单纯为融入这个圈子而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网上也出现了不少自制捏捏的教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捏捏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先别高兴得太早,这些可爱捏捏的背后,或许暗藏“危险”。

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不少人反映,买到手的捏捏香精味很大,玩了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

还有人表示,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甚至有人捏上半个小时就会头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更是有多位捏捏博主和玩家发出了警示,有不少卖家因制作捏捏而导致身体不适,不得不选择闭店。

钱都不赚了,由此可见,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有一位家长反映,孩子迷上了捏捏,在网上购买了几款,在玩的过程就发现不对劲儿。

捏捏散发出了浓烈的刺鼻气味,经过家长测试,好家伙甲醛浓度直接上升 80 倍,属于严重超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捏捏销售渠道非常多,生产厂家参差不齐。还有很多都是自己制作的,安全问题不敢保证,而且也没有相关的监管。

虽然大多数都打着食品级硅胶的旗号,但不可食用,还是建议放在袋子里玩。

而且别看外面有袋子隔绝,但不少人控制不住,直接拿出来捏,这样更容易滋生细菌,长期玩生病也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捏捏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更何况还是个“定时炸弹”。

其实,这年头只要是蹭上打工人、焦虑,内耗等关键词,总能收割一波流量,狐妹还是喜欢那些不要钱的解压方式。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形成“圈子”,就要警惕被“割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