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9期内容

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有一片可追溯至隋唐年间的荔枝种植园。这里的古荔树历经千年洗礼,有的树干虽已中空,却依然风骨遒劲,郁郁葱葱。

“古荔树老当益壮,咱们村子也一样!”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说,千年荔枝古树见证了岁月交替、繁衍生息,村民围着荔枝树长大,儿时便种下“荔枝情结”。如今,当地办起“柏桥讲堂”,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产业能手、农民老乡聚在一起,共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好法子,用“荔枝情结”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蓬勃活力。

守护古荔树,留住最美乡愁

“树龄500年以上的有39株,千年以上的有9株。一到丰收季节,枝头遍是红果。”何霞在树园里一边走一边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半月谈记者在园内看到,一棵棵古树上挂着“身份证”,清楚地标注出编号、科属、树龄、生长势等信息。

今年46岁的村民邱广明是一名古树保护人,每天早上6点天刚亮,邱广明就要起床到果园转一圈,确认过树身没有长虫后,才放心回家吃早饭。

在柏桥村,“荔枝情结”始终延续。邱广明的儿子自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打理荔枝树,一家人接续守护着这份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桥村内古树上采摘的荔枝 龚兵 摄

大家一同守护的是古树,更是和谐清朗的村风民风。在柏桥村,见不到酒席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每逢嫁娶、生子、升学等喜事,村民便亲手种下一棵树。村干部带领村民在村广场等空地见缝插绿,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都是绿荫。

“这些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更加团结友好,风气更正了,大家精神头更足了。”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说,柏桥村积极挖掘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先进典型,开展“美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持续打造和美乡风。

每逢周末傍晚,村里的柏桥大舞台就开始表演。舞台上热闹非凡,木偶戏、情景剧、快板、歌舞节目轮番上阵;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迸发出笑声和掌声。

“过去,村民生活平淡简单,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地方台的白话栏目,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不少人早早就熄灯休息了。” 何清说,如今,夜生活变丰富了,灯光和音乐让村里的夜晚变得热闹,村子更有烟火气。

打造“行走的思政讲堂”

这两年,柏桥村逐渐“出圈”。外村人、外市人乃至外省人慕名而来,希望学习柏桥村的乡村治理实践经验。2023年5月,茂名市在柏桥村创设“柏桥讲堂”,分享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主题的实践经验。

柏桥讲堂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思想教育的阵地。在讲堂里,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学校师生讲思政、村居干部讲奋斗、青年人群讲创新、邻里街坊讲故事……柏桥讲堂还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联学共建,共同打造教学基地。

夜幕降临,在村民张炳芬家的院子里,一场头脑风暴正在展开。原来,张炳芬今年刚刚开办民宿。可如今民宿遍地开花,要把民宿办好并不容易。柏桥讲堂的学员围坐在一起给她支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探讨如何把乡村民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在农创园,园长林常珍带着学员们了解荔枝酒、荔枝醋、荔枝米酿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柏桥讲堂的学员们学到了联农助农带农新模式,掌握了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新方法,获得了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

柏桥讲堂统筹利用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等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讲堂”。针对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和观摩路线,全方位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的讲堂真正扎进了田间地头,面向最广大的农村党员和村镇干部开展思政教育。”茂名市委党校副校长张蓝青说。截至目前,柏桥讲堂已开展班次近千个,累计培训学员4万多人次。

半月谈 记者:张程喆 徐弘毅 / 编辑:刘天宇 徐宁

责编:张子晴 / 校对:褚孝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