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杨长军就驱车来到了15公里外的南充市营山县的清水乡现代水产产业园,检查循环水虾类养殖池的水质情况。嘱咐养殖工人注意事项后,他又来到营山县城,为正在筹备的“新倍水产预制食品加工厂”调试机械设备。一通忙活下来已是下午,杨长军还要去一户村民家帮忙规划“稻田+”综合养殖场。

据中共营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才办主任朱彩宏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不到20岁的杨长军开始接触水产,并自费赴四川水产校学习淡水养殖技术。经过15年的发展,一个倒闭的养蛙场,在杨长军的手中已发展为3个核心养殖基地和1个水产品加工厂的“链式”企业。

“水产养殖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扎根水产多年的杨长军如是说。身为南充市、营山县两级水产联盟首席专家的杨长军,先后获得“物联网+”智慧养殖等国家专利19项。

“养殖品种单一、特色优势不强、病害防治技术缺乏,一度让我产生动摇水产养殖的信心。”杨长军表示,在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的帮助下,公司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等单位开展合作,邀请8位专家驻企指导,现建有模拟环境海虾养殖工厂、鱼产品加工厂,获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型、链条式企业。

近年来,营山县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坚持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全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优势平台,分产业成立水产、黑山羊等专家服务团21个,引导县内外147名专家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先后培育省级乡村工匠2名、市级优秀人才9名,选拔乡村振兴“师带徒”培养对象60名,开发渔业养殖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项,建成粮油、现代水产、油橄榄等三星级农业园区3个,“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格局不断完善。(邓力闻、胡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