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第一眼新闻消息,重庆大学将迎来第6个校区。

5月23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与重庆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举行,双方将本着“需求导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原则,在医疗健康高地建设、重庆大学智谷校区建设、人才培养交流、拓展发展新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据重庆大学官网介绍,学校目前已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共5个校区。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本校区土地面积、教学资源等已无法满足需求,纷纷筹建新校区。这其中,既有同城校区,也有很多异地校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备受关注的诸多高校异地新校区的建设按下了暂停键

今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停止建设的消息引发关注。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杜乐江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情况”时称,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征求意见,拟解除与即墨区签订的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的协议。这项肇始于2016年的异地校区合作项目,终究未能落地。

这并不是唯一一所拟停止建设的异地校区。早在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与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密切相关,按照文件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的政策,不少高校的异地校区不得不面临整改,甚至暂停。

异地校区,真的都不建了?

异地办学,何去何从?

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影响的不只是一所学校、一座城市,还有一众东部经济强市拟新设的不少高校校区。除了北航青岛校区停止建设外,不少高校的异地办学项目也面临“夭折”。近年来,已有多所高校的异地办学机构先后撤销、更名。

2022年3月,西南交通大学决定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和唐山研究生院;2022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表示,哈工大已撤销4个异地研究院。

撤销之外,更多的高校异地办学机构选择修改定位、重新布局。原本朝着“苏州校区”迈进的西安交大苏州研究生院,不得不改名“西安交通大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苏州)”;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变为“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央美术学院青岛项目已从“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基地”;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更名为“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更名为“顺德创新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也最终改名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慧港”。高校纷纷规范异地建设的校区、研究生院,意味着失去了高校的定位,影响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虽然一批异地新校区建设受阻,但近两年来仍有部分高校新校区诞生。

除前文所述的重庆大学智谷校区外,据成都日报2024年1月17日消息,四川大学眉山校区综合科研楼主体封顶,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交付使用。2023年1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无锡市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启动建设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2023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依托苏州作为中国工业强市的优势,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化学医药等五大学科群。2023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完工,深圳在哈工大(深圳)之后,正式迎来第二所985高校。

究其原因,政策虽然一律从严,但仍留下了一定缺口。这几所高校的新校区均属于省内开设分校,虽然也在严控之列,但仍有相应空间。根据教育部文件,“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获支持。这是基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等综合考虑,据雄安新区2023年11月介绍,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雄安校区全部开工建设。

另据中国雄安官网报道,2024年5月21日至22日,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安庆杰一行先后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中化开展“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北京行”宣讲活动。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对雄安新区给予北京语言大学雄安校区规划选址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真挚感谢。而在今年1月,北京语言大学官方发布《北语成立雄安校区建设办公室》的消息,该办公室为正处级单位,负责雄安校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工作。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官微1月23日发布的学校2023年高质量发展记录片《敢作善为铸卓越,乘势而上谱新篇》透露,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全面构建“一脉五区,一体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该校珠海校区、怀来校区正在加速建设,同时,雄安校区也已获批建设。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珠海校区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转设为高校校区,并将于2024年开始启动本科招生。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异地办学——名校的标配

高校异地办学由来已久。在高考报考中,不少同学发现一些奇妙的组合: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山东大学(威海)……异地办学,似乎开始成为名校的标配。

从高校异地校区建设情况来看,不少985高校已在异地布局。澎湃新闻相关报道显示,以是否在本部以外的城市设立机构招收全日制本硕博学生为标准,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7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开设了校区或研究生院(包括已签约项目),设立机构数达到108个。这些机构中,有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以及附属医院等4种,其中以研究院居多,分校区次之。

来源:澎湃美数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澎湃美数课

从地区引进方面来看,较为典型的城市就是以深圳为代表,如珠海、苏州、青岛、威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近年来吸纳了很多高水平高校开设校区。据相关统计,作为典型中的“典型”,仅深圳一所超级大都市,就齐聚了20余所985高校。在本科招生方面,更是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来源:澎湃美数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澎湃美数课

在省内流动方面,也是高校校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多半高校选择向省会城市,或是省内经济较好的城市开设校区或研究生院。如河南大学在省会城市郑州建设新校区,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则向经济发展较好的苏州布局新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鼓励到严控

事实上,异地办学的政策经历了从“鼓励”到“审慎决策”再到“严控”的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通知》提出,鼓励老牌实力院校举办分校。在此背景下,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尝试联合举办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开创了我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异地校区相继创立。

此后,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推动下,异地办学也在经历了先行先试的探索期后步入了快车道。近年来,著名高校到经济发达地区异地办分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几乎势不可挡。核心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后,原来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冲动与渴求,此外还有民生的需要,生活水平高了,对教育的需求也提高了。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圳。

深圳人均GDP曾高居全国第一,但高等教育一直是深圳的短板,也是深圳急切想补上的短板。2018年,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超过了北京上海高等教育投入的总和,足见深圳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迫切,急切。

事实证明,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异地办学在助其驶上高等教育发展快车道方面功不可没。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在2016年建成招生,尽管新校区的软硬件无法和校本部相比,但这不影响各地学子对这所南下学校的期待。2020年,深圳校区分数线力压校本部,不仅所在省份广东是这样,在江西、河南、河北等众多省份,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高出本部的这些分数,换来的正是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发展的可能,这也是异地办学可能带给名校的一种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对于高校异地办学,教育部并不鼓励,甚至直接叫停过一些项目。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提到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文,明确要求设置本科学校的,须不存在跨地市办学的问题。诸如武汉大学深圳校区就因被直接点名不得不终止。

教育部也多次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提到,异地办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办学规模扩张、区域布局扩大后,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办学积淀积累薄弱,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水平等。

很多已经读上异地校区的学生也对老师的教学质量不如本部好这一点深有同感。在知乎上,就有同学吐槽本部校区的老师有时根本来不了。另外,异地校区缺乏本部那样的文化氛围,也是一些就读同学的感受。

来源:澎湃美数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澎湃美数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相对稳定,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主题,异地办学政策进一步收紧。近年来一系列清理高校“异地办学”的背后,正是源于2021年7月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

《意见》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而关于异地研究生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也做出了明确要求,“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等承担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的机构,仅可在本校注册和办学地按相关规定和程序设置。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新设异地研究生院、研究生学院及其他类似机构。”“凡是高等学校章程载明的注册和办学地所属市域范围之外的其他地点,不得新开展全过程研究生培养。”

一系列的信号表明,我国高校异地办学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规范治理阶段,异地办学进入“降温控制”期,这对高校来讲未必是一件坏事。

正如有评论所言,“异地办学”按下停止键,对于高校和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警醒,从长远来看,高校应专注自身发展,优化内部资源,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上,才是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良策。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杨菲菲

素材来源:各高校官网、官微、公众号澎湃美数课、媒体公开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