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排水管网关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逐步被国家重视,行业里以数字政通、誉帆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里子”工程是城市生命线

地下排水管网作为城市的“里子”,平时不为人所重视,甚至因其“脏乱差、低端”的片面印象被人刻意忽略,从而引发了“面子上”的一系列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地下管线被称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经”,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91.35万公里,受制于历史原因以及早期的建设水平,漏接、破损、堵塞等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也不乏糊涂账,管网埋在哪里、走势走向均不清楚,不仅影响正常运行,更会产生安全隐患。城市生命线是排水、供水、供气等地下管线,其病患会引发积水内涝、水体黑臭、道路塌陷、爆燃爆炸等问题。

2023年5月,住建部部长表示,在深入推进试点和总结推广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将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防洪排涝”“发行特别国债专项用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被多次提到,明确指出要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做好洪涝干旱等防范应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此外,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重要内容。

“里子”工程已经“转型升级” 焕发新质生产力

过去,管网出现老化、破裂等问题,传统修复方法就要对马路“开膛破肚”,容易导致交通阻塞、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并且能耗高、不经济。非开挖技术的创新,颠覆了传统手段,为破损管道提供了“微创”诊疗,不挖路不封路,短时间就能修复破损管道,高效能、高质量,也是节能低碳、更加经济的绿色技术。

根据《中国非开挖技术行业年鉴》,欧美发达国家的非开挖修复占比为45%-50%,我国则不到20%,非开挖技术仍在继续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除了管网修复技术的革新外,数字化、融合性技术早已深入行业发展。以前排水管网检测需要人工钻入地下管网内部进行摄像查看,低效且安全隐患很大,有时甚至需开挖路面、露出管网后才能确认状况。现在通过CCTV机器人或声呐在地下管网中行进、实时传输上来的视频影像资料再通过AI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质量远高于人工手段,改变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过去并不存在实时监控地下管网运行状况的技术,而现在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GIS、物联网等技术,管网全生命周期的状态都可以实时展示出来。行业里以誉帆科技、数字政通等为代表的企业,均汇聚了地理信息学科、计算机学科、水质化学学科、给排水学科等不同学科的人才。

业内人士指出,仅仅针对水体本身进行净化处理的传统技术路线“治标不治本”,以地下管网运维为根本的新型治污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形成了行业共识和行业标准,通过测绘、物探等技术调查地下管网的拓扑关系,使用CCTV、声呐、物联网等技术检查或监测管网健康状况,通过化学分析与数学模型进行污染源的推算,并综合非开挖技术对问题管网进行修复改造,从根本上根治黑臭水体。

自主创新 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排水管网运维行业中运用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检测中的CCTV或声呐技术、非开挖修复中的CIPP—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以及修复管网用的柔性新材料制造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成熟,而我国2005年才正式诞生第一本行业技术规程《上海市排水管道电视和声纳检测评估技术规程》,直至2015年排水管网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才首次成功实施,但自此之后,行业快速发展成熟。

十余年前,在行业发展初期,所用材料、设备和技术均从德国、丹麦、英国等西方国家进口,或从外资设立在我国的子公司购买;今天,在上游设备制造、材料制造领域以及下游技术服务领域,均已涌现出众多优秀本土企业。据报道,国内非开挖修复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等市政管线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也与国际先进水平逐渐接轨。时至今日,行业内本土品牌已经打破外资垄断,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近年来在马来西亚、日本、德国的国际展会中也开始出现了本土品牌的身影。

分析人士指出,地下的“血管”和“神经”是民生必需,是绿色生态保障,更是城市安全的基础。地下管网运维市场正在高质量发展,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开膛破肚”修水管的片面景象。地下管网运维企业也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里子工程”已焕发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