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倍他司汀你了解多少?

撰文:吕雄

一提到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作为临床工作者的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 梅尼埃病 。没错,倍他司汀 (可点击查看) 在临床上主要是用来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药物。除此之外,倍他司汀还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症、急性缺血性血管疾病、高血压所致的直立性眩晕、耳鸣等症状的治疗

那么,对于这个药你真的了解吗?它的临床适应证都有哪些?口服制剂和注射剂又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让小编带你揭开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的“庐山真面目”。

倍他司汀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化学结构与药理特性与组胺高度相似,是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药(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支气管、毛细血管、平滑肌及心脏)。倍他司汀具有扩张毛细血管、舒张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增加前毛细血管微循环血流量的作用,也具有舒张内耳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的作用。本药还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

因此,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在扩血管的同时可改善前庭功能,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闷感等症状。同时,由于倍他司汀扩张血管作用较组胺弱而持久,扩血管时不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刺激胃酸分泌(H2受体)的作用较小、胃肠道刺激轻。

前庭性偏头痛

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通过调控外周前庭传入和增强前庭中枢的代偿能力,可显著缓解头痛、头晕,以及眩晕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患者除生活治疗外,目前指南建议药物治疗首推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长期规律服用倍他司汀能显著减少症状发作次数,但治疗时需注意确保足够的疗程,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尤其用于耳石复位后残留的不适感,并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脑动脉供血不足

脑动脉供血不足时,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能够发挥其舒张脑血管的作用,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头晕、头昏等症状。

前庭神经炎的急性期

在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与激素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眩晕、恶心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倍他司汀的剂量-效应、疗程-效应[1]

在临床应用中,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存在剂量-效应、疗程-效应关系,因此增加剂量、足疗程用药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倍他司汀临床应用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每日常规剂量为18~36mg,具体的用药剂量及疗程可依据不同类型的前庭疾病、治疗目的以及患者的耐受情况制订方案,最大可达108mg。若患者受益情况较好,可适当延长用药至6个月或1年,预防眩晕发作。长期服用倍他司汀时,每隔1个月评估1次患者情况,监测药物耐受性或不良反应。

表1 倍他司汀在各眩晕疾病中的推荐应用

倍他司汀注射液和口服剂有何异同?

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有片剂、口服液以及注射液三种剂型。

片剂口服液主要用于梅尼埃病、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也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对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同样有效。

片剂每日2~4次,每次1~2片(4~8mg),口服液用药一日3次,一次10~20mg。

注射给药用于内耳眩晕症,也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所致体位性眩晕、耳鸣。可选择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两种方式。

肌注一次10mg,一日1~2次。一般将药物溶于用0.9%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2~3mL后注射。

静滴时将10~30mg药物加入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一日1次,缓慢滴注。

长期使用倍他司汀有哪些不良反应?

  • 过敏反应: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与组胺作用相似,组胺是一种过敏介质,容易诱发脸红、皮疹、皮肤瘙痒、甚至哮喘发作等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慎用此药。

  • 神经系统: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引起疲劳、困倦、头晕、头痛、虚弱,过度嗜睡或者失眠,少数患者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震颤,其中以头痛最常见。

  • 消化系统: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与组胺相似的作用,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痉挛,促进胃酸分泌,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不适、胃炎、胃痛,甚至加重消化道溃疡,因此,消化道溃疡或活动期消化道溃疡患者应慎用此药。

  • 泌尿生殖系统: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具有轻度利尿作用,可增加排尿频率。

  • 循环系统:倍他司汀(可点击查看)与组胺作用相似,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而使血压上升,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患者应慎用此药。

了解更多倍他司汀相关资讯,点击下方小程序,无需下载APP即可查看!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591-3598。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