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编译 Alyssa编辑 Pank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东西编译 Alyssa编辑 Panken

智东西5月31日消息,据美国媒体The Information周四报道,OpenAI成功与苹果公司达成了一项关键协议,涉及将ChatGPT集成到iOS及其他操作系统中。

不过微软未必喜欢OpenAI与苹果的合作。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阿尔特曼与微软董事长兼CEO萨提亚·纳德拉见面,讨论了微软对苹果交易如何影响到微软自身产品的担忧。

自去年OpenAI突发罢免CEO阿尔特曼事件至今,7个月的时间,阿尔特曼已经基本上排除异己,牢牢掌握话语权。与苹果的交易可能会为OpenAI带来数十亿美元收益,甚至撼动苹果与谷歌的长期联盟关系。

此外,阿尔特曼被曝正在考虑重组OpenAI结构,曾讨论将OpenAI转变成更接近常规公司的实体,可能是转变成营利性公司,也可能是效仿一些其他大模型公司变成营利性公益公司的形式。

与此同时,OpenAI团队坚信其正训练的最新大语言模型将远超现有最佳模型。

一、不顾AI高管反对,苹果确定借OpenAI升级Siri

长久以来,阿尔特曼一直渴望再次与苹果合作。作为移动应用创业者,阿尔特曼在2008年的苹果年度开发者大会上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同台,成为极少数获此殊荣的应用开发者之一。

然而,在向苹果示好时,阿尔特曼不得不克服苹果内部的疑虑。一些苹果高管,尤其是机器学习部门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里亚(John Giannandrea),历来对聊天机器人持保留态度。2023年初,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红后,有员工询问苹果是否会开发类似产品,詹南德里亚在内部全员会议上提到,“人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个聊天机器人”。

2023年中旬,苹果系统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负责计算机视觉、文本分析和自然语言等功能)的成员与阿尔特曼及OpenAI的其他成员会面,具体内容未公开。但同年,苹果与OpenAI达成协议,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为苹果员工提供OpenAI对话式AI的内部测试访问权限。

在测试中,苹果工程师将ChatGPT与Siri相连,展示了Siri处理更复杂查询的能力提升,包括更好地理解用户语境。

苹果如何利用OpenAI技术尚不明确,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尚未开发出与OpenAI和谷歌比肩的大语言模型。有消息称,苹果考虑在Siri中使用OpenAI技术以回答原本无法独立解答的复杂问题,还讨论了推出类似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应用的可能性。

OpenAI最近公开展示的AI语音助手,部分目的是向苹果展示其技术如何使Siri更灵敏和更有互动性,能够快速翻译、搜索信息或娱乐用户。新合作确保苹果在语音成为人机交互主要模式时不会落后,也不至于因谷歌在Android设备上集成与之竞争的对话式AI功能而被三星或谷歌自家Pixel设备抢夺市场份额。

无论苹果如何运用OpenAI技术,都可能像Siri引导某些查询至谷歌搜索一样,明确告知用户信息由OpenAI提供。因为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仍会出现错误,即所谓的“幻觉”,苹果不愿品牌形象因此受损。

与苹果合作对OpenAI而言日益显得至关重要。微软向其企业软件和云客户转售OpenAI技术,使得OpenAI建立自身的销售业务更为困难。接触数十亿苹果移动设备用户则可为OpenAI开辟新的业务增长途径。

二、传阿尔特曼筹谋重组OpenAI:或将爆改成营利性公司

今年,阿尔特曼的另一项优先任务是对OpenAI进行重组。OpenAI目前拥有一个奇特的架构,即营利部门受非营利机构管理。非营利部门的使命是开发通用人工智能以“造福全人类”,而营利部门则近乎成为一个年收入数十亿美元的企业,并承诺向微软等投资者分配理论上的利润。当前,由于营利业务的存在,这种双轨制组织可能面临税收相关的疑问。(OpenAI刚聘请了前生物技术研究公司税务副总裁斯蒂芬·博诺维奇Stephen Bonovich。)

据与阿尔特曼交谈的人士透露,他曾讨论将OpenAI转变成更接近常规公司的实体。一种可能是将非营利部分转化为营利公司,尽管目前还不清楚阿尔特曼是否会最终决定采取这一方向。

另一种选择是效仿Anthropic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xAI等其他AI大模型公司,这些公司都是作为营利性的公益公司成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置于对股东义务之上。公益公司依法受到保护,免受少数股东因公司做出不一定优先考虑股东回报的决策而提起诉讼的影响。

然而,尚不清楚阿尔特曼将如何调和新的公司结构与其去年发表的言论,即“人类”应通过一种新的结构最终控制OpenAI。但转变为营利性的OpenAI可能使阿尔特曼更容易吸引所需的最高可达1000亿美元的资金。无论如何,OpenAI董事会仍在寻求更多成员,因此结构调整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退休的公司治理教授查尔斯·埃尔森(Charles Elson)曾服务于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董事会,他说道,OpenAI“非常奇怪的结构”需要改变,因为其两个部分的使命相互冲突。比如,“改善社会”的非营利使命可能导致OpenAI决定不按承诺为股东创造利润。“它要么是营利性的,要么不是。你不能既是又非,同时‘服务两位有着不同目标的主人’。”埃尔森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特曼在启动营利部门时并未持有OpenAI的股份。这反映了OpenAI的一项政策,该政策旨在限制这家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同时拥有公司经济利益,以免影响他们对技术的决策。经过重组,如果满足某些投资者的要求,阿尔特曼最终将获得股份。

三、 阿尔特曼虽面临诸多争议,权力却日益增长

去年,OpenAI董事会短暂罢免了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然而,几天后重返职位的阿尔特曼,非但没有被限制,他的影响力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他在OpenAI内部的主要对手要么辞职,要么被赶出了公司。

近期OpenAI与苹果的合作,不仅有可能为OpenAI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益,长远来看,还有助于提升OpenAI在科技行业的地位,甚至可能替代苹果与谷歌长期的合作关系。谷歌是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负责苹果Safari浏览器的搜索,这对保持谷歌的搜索垄断地位至关重要。

此外,阿尔特曼还在筹备两个新项目:一是尝试打造AI服务器芯片工厂,二是开发搭载AI的个人设备,如配备前向摄像头的耳机,旨在模仿电影《她》中的AI伴侣,该项目得到了前苹果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y Ive)的支持。这些外部项目或将增强他在OpenAI的影响力,并让OpenAI持有合资企业股份。

尽管如此,阿尔特曼仍面临挑战,包括与关注技术安全的员工之间的分歧,以及与微软合作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在与苹果合作后。

据一位与阿尔特曼和纳德拉交谈过的人士透露,阿尔特曼最近与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会面,讨论了微软对苹果交易可能会如何影响这家云软件巨头自身产品野心的担忧。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两位高管还讨论了微软需要怎样的服务器来应对苹果使用OpenAI服务的问题。

近期,阿尔特曼还因处理不当明星声音模拟事件和员工离职协议争议而受到信任危机。

美国知名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上周公开抱怨说,去年她拒绝了阿尔特曼为OpenAI新语音助手配音的邀请,但OpenAI还是发布了类似音色的语音选项。

阿尔特曼说,这个声音不应该像约翰逊的声音,尽管他早些时候宣称OpenAI的语音助手类似于“她”——这是指约翰逊在电影《她》中扮演的基于语音的AI伴侣。

阿尔特曼也让员工感到失望,因为他说他不知道离职的OpenAI员工被要求签署一项“同意永远不会说公司的坏话”的条款。阿尔特曼上周回应道,他对这一事件感到“尴尬”,并将撤销该条款。

但阿尔特曼日益增长的权力似乎让他得以应对这些挑战。

四、OpenAI从非营利到营利,正重塑科技行业格局

自九年前成立以来,阿尔特曼已将OpenAI转变为一家估值约900亿美元的先锋企业,这与OpenAI作为非营利AI研究实验室的初始定位相去甚远。成立之初,OpenAI的领导者虽不确定具体研发方向,但旨在抗衡谷歌等少数大公司垄断AI人才的局面。

为筹集研究资金,阿尔特曼于2019年增设了营利性部门。自2022年起,OpenAI的产品能自动化软件编程部分流程、总结和分析大量文本、依据简单描述生成图像和视频。近期展示的新一代AI语音助手或成为通用翻译器、自动辅导工具及数字客服的雏形。至去年年底,OpenAI每月通过技术授权产生的收入超过1.4亿美元。

围绕ChatGPT及其他产品的交易风暴,阿尔特曼正重塑科技行业内外的格局。多数软件企业要么从OpenAI等少数竞争对手处获得对话式AI授权以更新产品功能,要么自主研发此类技术。

微软承诺投入130亿美元,换取未来利润分成及在微软产品中使用OpenAI技术的权利,同时向其他应用开发者销售该技术。ChatGPT问世前,微软已是全球第二高市值公司,而此合作及初期为微软业务带来的收益增长,助其股价在过去18个月飙升68%,市值跃居首位。

尽管谷歌的技术仍在不断试错阶段,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已经迫使谷歌开始转型,尝试将其对话式AI融入所有产品中,也包括搜索领域。

结语:苹果与OpenAI强强联合,新一轮AI竞赛正在开启

在生成式AI领域,OpenAI无疑有着先发优势,而苹果坐拥数十亿移动设备用户,若有了ChatGPT加持,有望后来居上,获得更大增长机会。

微软试图利用OpenAI技术在消费者市场取得突破,而苹果的合作可能会妨碍这一进程。但从积极的一面看,如果苹果采用OpenAI技术,微软将获得更多的云收入,因为OpenAI付费从微软的数据中心运行其对话式AI。

但对于所有AI领域的厂商来说,新一轮战争开始了。

来源:Th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