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就能办成的事情,非要花十元乃至百元钱来办。

这种大搞排面,劳民伤财之风,与实事求是是背道而驰的行为,被称之为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害死人这句话,我们喊了几十年,但也盛行了几十年。

近日,新华社连续发布了六篇痛批形式主义的文章,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评。

一批调研虚风

在《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狠刹蜻蜓点水式调研虚风》的新华时评中,记者刘阳称,“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吃饭一桌桌”“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拿上材料撤”这种调研虚风,是严重背离调查研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不但加重基层负担,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批形象工程

在《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新形象工程”背后还是政绩冲动》一文中,笔者对巧立名目劳民伤财等形象工程,总结为“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并称这些“新形象工程”加重了基层负担,为地方发展埋下了一颗“雷”,脱离了地方实际,挤占了改善民生的资金,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引发地方债务风险,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批“挂牌”大战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少点摆“牌”大战,多些实干真干》一文,新华社记者直接对当前一些基层单位、社区挂牌甚多,甚至掀起摆“牌”大战的现象提出尖锐批评。

文章称,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挂”出来的,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群众干实事、谋福祉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批环境污染治理

近日,安徽滁河水质污染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新华社记者在《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治污先正风》文章中,以安徽滁河水质污染事件为切入点,以个别部门负责人“雷语”为要旨,对当下一些干部的作风问题提出严肃批评。

文章称,治污先正风。一个干部“不走心”是个别问题,一些干部“不上心”是作风问题。不负责任的表态背后,是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问题底数不清、处置不力,更是对中央三令五申高度重视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走心”,对群众高度关切的环境问题“不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批干部借调

“借调”的干部干着、“在编”的干部看着,这是一直以来在干部借调这个问题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新华社记者在《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谨防“借调”的干着、“在编”的看着》一文中称,各级机关针对过度借调,应反躬自省、举一反三,下大力气建设好管理规范、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干部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批“只微笑不办事”

开门“笑”、办事“拖”、问题“推”、开会“忙”,如今正成为少数干部的“工作经”。

在《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只微笑不办事”,要不得》一文中,记者评论称,“只微笑不办事”的“面纱”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他们往往把规章制度、服务承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但就是没有体现在行动上。这样的“作秀”,让群众受了累、冷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连续发布的六篇时评文章,可谓拳拳见肉,刀刀见血,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方面面的现象都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尖锐批评。

一直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官媒撰写的官样文章,大多已经免疫。但这次不同,新华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续发出“六批”,不再是形式主义,而是真正的“反形式主义”。

在其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呢?

大家知道,官媒是党的喉舌,而新华社,则是喉舌中的喉舌。

所以新华社的连续“六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央的态度,透露出了中央对“反形式主义”上的决心。

所以,广大人民群众们,如果你们过去或现在正在深受形式主义之苦,请趁此东风,拿起你的笔,将你遭遇或发现的形式主义案例,直接向中央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中央的倚天剑已经高高举起,就看谁会撞在枪口上,成为剑下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