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封府城内,秦宗祐的宅邸笼罩在一片悲凉之中。自从秦宗祐的发妻程氏香消玉殒,他便终日以泪洗面,哀悼不已。程氏在世时,治家有方,夫妻恩爱,更生有一子长孺,聪颖伶俐,深得宗祐喜爱。

一年中秋,皓月当空,秦宗祐躺在冷榻之上,心中凄然。忽入梦来,竟见亡妻程氏款款而来,宛若生前,两人耳鬓厮磨,如鱼得水。临别时,程氏泪眼婆娑,拉着秦宗祐的手说:"夫君,妾身虽已去,却念君恩情深重。今生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吾儿长孺。望夫君善待吾儿,妾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言罢,化作一缕青烟,消失无踪。

秦宗祐自此略感欣慰,然终日愁眉不展。后来,他迎娶了柳氏为继室,柳氏为他生下次子次孺。然而,柳氏出身寒微,却贪图富贵,偏爱亲生,对继子百般刁难。长孺自知不得继母欢心,但念及生母遗言,不敢与父亲诉苦。

一日,秦宗祐出门远游,家中便起了变故。柳氏将长孺带到偏僻的柴房,狠狠地打骂他,长孺痛苦地哀求着,却换来更加狠毒的拳脚。终于,长孺再也承受不住,倒在血泊之中,再无声息。柳氏见状大惊,连忙伪造现场,谎称长孺突发恶疾,不治身亡。她吩咐下人将长孺草草掩埋在城南荒坟之中,掩人耳目。待秦宗祐归家,柳氏便以泪洗面,佯作悲痛欲绝状。秦宗祐见爱子惨死,肝肠寸断,却又隐隐觉察事有蹊跷,奈何拿不出证据,只能将疑窦埋在心底。

谁料,天理昭昭,冤魂不散。一日,包拯大人巡视城南,忽见路旁新坟前纸钱飘飞,隐隐有哭诉之声传来。包拯凝神细听,竟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低声诉说:"大人,救救我,我是被继母打死的,我冤枉啊!"包拯心中一惊,暗道:"此事大有蹊跷,须得深入调查。"他问遍四周百姓,才知那坟中葬的,正是秦宗祐的长子长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闻知此事,包拯心中七上八下,隐隐觉得案情并不简单。他吩咐随从取来铁锹,亲自挖开长孺的坟墓。掘开棺木,映入眼帘的情形令包拯不寒而栗:长孺遗体上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分明是遭受了残酷的毒打。

"岂有此理!堂堂仕宦之家,竟会如此虐待孩童?"包拯义愤填膺,当即传唤秦宗祐前来问话。

秦宗祐战战兢兢,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回大人,小人前妻程氏所生长孺,自幼聪颖,深得小人疼爱。近日小人远游在外,归家后,继室柳氏告知长孺不幸病故。小人虽伤心不已,却也隐隐觉得有些蹊跷。"

包拯望着秦宗祐闪烁的眼神,心中更加确信,此案另有隐情。"秦宗祐,你可知人死后身上怎会有伤痕?照我看,你家那位柳氏,恐怕难逃干系!"

听闻此言,秦宗祐惊出一身冷汗,跪倒在地,苦苦哀求:"大人明察,柳氏虽出身贫寒,脾气暴躁了些,但断不至于痛下杀手啊!"

包拯冷哼一声:"此事岂由你一面之词就能定论?来人,给我把柳氏也带上堂来,本官要亲自审问!"

堂上,柳氏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脸上却是不屑之色。面对包拯的审问,她矢口否认虐杀继子之事,坚称长孺是突发恶疾,抢救无效而亡。

"放屁!"包拯拍案而起,指着柳氏的鼻子怒喝,"若真是病死,为何尸体上伤痕累累?快给本官从实招来,莫要自欺欺人!"

柳氏一时语塞,额头渗出冷汗。她看看秦宗祐,又看看包拯,终于意识到瞒天过海已无可能。但她仍不肯低头,反而理直气壮地嚷嚷起来:"大人,长孺素来顽劣不堪,屡教不改。我这个当继母的,不就是想管教他一下嘛。谁知这孩子命不长,经不起打,一不小心就没了。"

秦宗祐闻言大惊,脸色煞白,怒不可遏:"岂有此理!长孺自小听话懂事,从不犯错,你却恶意栽赃!分明是你嫉妒长孺,才下此毒手!"

"你胡说!"柳氏尖叫着反驳,"我是你的发妻,你却为了一个野种指责于我,秦宗祐你还是人吗?!"

望着柳氏歇斯底里的模样,包拯不由得摇头叹息。他厉声喝道:"够了!长孺身上伤痕,与秦宗祐所述吻合,足以证明是你所为。你身为人母,非但不慈爱继子,反而痛下杀手,简直是恶毒至极!来人,给我用刑!"

在刑讯逼供之下,柳氏终于招供,承认趁秦宗祐不在,将继子毒打致死,伪造现场,谎称其病故。秦宗祐闻之,悲愤交加,泪如泉涌,懊悔自己明哲保身,才酿成大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案件逐渐明朗,包拯将线索逐一梳理,试图找出案件背后的原因。他发现,柳氏虽出身寒微,却贪慕虚荣,嫁入秦家后,便对荣华富贵垂涎欲滴。偏生又生下亲子次孺,从此将继子长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人啊,最怕的就是私欲膨胀。"包拯喟然长叹,"柳氏虽为继母,却心存恶念,将无辜孩童逼上绝路。秦宗祐身为人父,却懦弱怕事,视而不见,任由悲剧发生。"

细细盘问之下,包拯得知柳氏平素就嫉妒长孺得宠,动辄虐待,而秦宗祐却不敢管束。是日,秦宗祐远游在外,柳氏便将怨恨宣泄在长孺身上。她残忍地用棍棒殴打长孺,直至他奄奄一息。事后,她又伪造现场,谎称长孺病亡,以掩盖罪行。

"天理何在,人性何在啊!"包拯捶胸顿足,义愤填膺,"若非冤魂诉苦,这桩人伦惨剧恐怕就此埋没。好在老天有眼,终究瞒不过去。"

厘清案情后,包拯当即下令,将柳氏收监。柳氏起初还负隅顽抗,嘴硬不认罪。直到包拯亮出铁证如山,她才知大势已去,颓然跪倒,不住磕头讨饶。

然而,包拯铁面无私,不为所动。他厉声斥责道:"杀害无辜孩童,其心何其狠毒?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伦常,泯灭人性!死有余辜!"言罢,当庭宣判柳氏腰斩示众,以儆效尤。

至于秦宗祐,虽非主谋,但身为人父,不但袖手旁观,还隐瞒事实,难辞其咎。包拯从轻发落,罚秦宗祐在长孺坟前跪祷三日,以赎前罪。

秦宗祐闻判,泣不成声,放声大哭:"大人在上,小人不是东西,害死爱子,枉为人父。今生无颜苟活于世,唯愿以死谢罪!"

包拯闻言,叹息不已:"秦宗祐,你虽有错,但尚知悔过。你若一死了之,谁来照管次孺?望你以此为戒,洗心革面,善养次子,告慰亡妻和长孺在天之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牢之中,柳氏仍不思悔改,嘴里骂骂咧咧,诅咒秦宗祐不得好死。包拯闻讯大怒,当即提审。

"柳氏,你犯下如此大错,何以还不知忏悔?"包拯义正辞严,声若洪钟。

柳氏冷笑一声:"包大人,你不懂,我不过是替天行道。秦宗祐纳妾生子,分了我儿的家业,我才不得已除掉那个野种。"

"放肆!"包拯一拍惊堂木,喝道,"秦宗祐前妻所生,也是他的骨肉,岂容你如此诋毁?你为了私欲,竟置人伦于不顾,简直是恶贯满盈,死不足惜!"

柳氏这才知道闯下大祸,连连磕头求饶,口称再也不敢。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包拯铁面无私,当庭宣判,押柳氏赴市曹处斩,以儆效尤。

另一边,秦宗祐亦羞愧难当,向包拯请罪。包拯叹道:"秦宗祐,你身为人夫人父,却懦弱怕事,以致酿成大错。你须牢记教训,好好抚养次孺成人,以告慰亡妻和长孺在天之灵。"

"小人谨遵大人教诲,痛改前非!"秦宗祐泪如雨下,连连叩首。

秦府悲剧的案情终于大白于天下。包拯将案件始末娓娓道来:柳氏出身贫寒,巧言令色,诱秦宗祐续弦。后嫁入豪门,生下亲子,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虐待继子长孺。长孺懂事听话,却屡遭刁难。秦宗祐懦弱懒政,对妻子惧怕,只得睁一眼闭一眼。是日,秦宗祐远游,柳氏便将怒火发泄在长孺身上,用棍棒毒打,致其惨死。事后,她伪造现场,谎称长孺病亡,草草掩埋。不料冤魂不散,终于等到包拯昭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伦常纲常,岂容僭越?"包拯环顾四周,高声疾呼,"为人继母,当一视同仁,岂可将私欲凌驾他人性命之上?奈何秦宗祐懦弱无能,纵容悲剧发生。好在老天有眼,恶人终得恶报。愿今后再无此等惨剧!"

秦宗祐闻言,羞愧难当,连连叩首:"大人教诲,小人铭记于心。此生当洗心革面,善养次孺,告慰亡妻与长孺在天之灵。"

"如此甚好。"包拯欣慰地点点头,"望你引以为戒,重拾为父之责。"

自此,秦宗祐果然洗心革面,对次孺呵护备至,视如己出。次孺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茁壮成长,终成一代才俊。后来,朝廷念其幼时惨遭不幸,特授一官半职,以慰其母与兄在天之灵。

而柳氏的悲惨结局,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母亲们常以此案为鉴,教育儿女疼爱同胞,勿重蹈覆辙。那些唯利是图、心存恶念之人,闻此无不胆寒,终日惶惶,唯恐遭到老天惩罚。

至于包拯的声名,更是远播天下,人称"包青天"。他在位时,昭雪冤案无数,惩奸除恶,扶弱锄强,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桩继母杀子案的审理,更显其断案如神,伸张正义的风范。百姓们对他敬重有加,编成歌谣,世世代代传唱,成为一段佳话。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这个故事虽已过去百年,却教人终生难忘。它告诫世人:人性自有善恶,欲海无涯,回头是岸。唯秉持善念,怀有悲悯之心,方不负此生。

让我们铭记这个故事,学习包拯的正直无私,秦宗祐的悔过自新。愿天下再无冤案,愿人间充满温情。让正义与善良永驻心间,化作指引前行的明灯。

那灯,穿透岁月的迷雾,将故事的意义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