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姓名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但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东西。这个东西不仅是我们在各种场合和文件上的称呼和身份证明,更寄托了家中长辈对我们的美好祈愿。

而在某些家庭之中,姓名的意义还要更上一层楼——它能够表明一个人在大家族之中的长幼次序。而在姓名之中,能够表明这种信息的单字一般被叫做“字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00后或者90后的父辈,他们的名字里就很有可能有着自己的字辈。那时候按字辈取名在农村地区正在火热推行之中,甚至很多名人也没能免俗。

比如说万达老总王健林,他名字原先叫王建林,这个“建”就是他们家他这一代的字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正好是90后00后这一代,他们名字之中含有字辈的数量大幅下降。可能在年轻人们看来,名字中含有字辈的做法可能有些“土”,不符合潮流。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从字辈的起源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牢不可破的传统

中国人对于姓名的讲究从很早就开始了。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父系主导的氏族体系,进而姓氏系统在商朝开始出现,周朝正式定型。

而在这样的社会框架之下诞生的姓名系统,其核心一点就是子女跟随父姓。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一架构奠定了日后所有封建王朝父权统治者的正统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想想也明白,光把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定下来显然是不够的。每家每户里除了大家长,更应该有一套长幼有序的系统,用来区分谁老谁少。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字辈系统才横空出世。从此,每家每户里无论长幼,都有了能够快速确认自己地位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这种字辈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事,从家庭层面来说,字辈是可以传达出家庭最为根本的文化底蕴和美好愿景的。

而往大了说,字辈甚至可以影响一国之存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型案例之一就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他忙里忙外一辈子,却一直没有忘记处理好最重要的家事。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妻妾成群,有一二十个儿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为了不让皇族旁支轻易地替代自己的继承人,他早就给自己的每个儿子都设立了一套严格的字辈口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朱元璋生前,预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他的字辈口诀就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老朱的设想,自己后代的名字都得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毫无疑问的是朱,第二个字则是按照长幼在字辈口诀之中选择,第三个字则必须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其中之一。而朱允炆的名字正好符合上边的条件,可见所谓字辈口诀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景不长,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被他的四叔朱棣推翻,朱棣当上了新的皇帝,而他的辈分口诀是: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明朝皇帝中,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重孙朱祁镇……等等,都符合这一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到了明清易代的时候,身处江南的各路明朝君臣推举皇帝时,他们还是通过姓名里的字辈来争论正统,可见这套系统还是很深入人心的。

而这种浓厚的宗法观念延续了上千年,至今还在农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些老人甚至会认为不按照字辈起名或者称呼的孩子是“大逆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反过头来想,现在的孩子没有字辈,真的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不时髦”吗?恐怕这里边还有更进一步的原因。

快节奏下字辈的消亡

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节奏快”,这种节奏快不光体现在人们日常的上班,饮食等方面,更体现在和自己家族的纽带关系上。

比如说屏幕前的各位朋友可以试想一下,您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看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抛出工作忙等原因来解释,但是就算主观上有多么不情愿,客观上来看,许多人今天离故乡的距离就是十分遥远的。

这种遥远就使得人们对故乡的事物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感无疑是字辈起名消亡的一个最直接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算我们抛开疏离感的因素来看,按字辈取名这一行为在现代看来仍然有着不少的“槽点”。

首先,这种辈分取名法容易给人带来心理落差,反而不利于宗族内部关系的构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二三十岁的朋友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可能很害怕回家。不仅仅是因为长辈关于工作恋爱方面的盘问,还是因为回到家之后就要见到自己的“叔爷爷”“姑姑”等一系列“长辈”。

为什么这里的长辈要打引号呢?是因为这些名义上的长辈,比你大二三十岁的还算正常,但也有不少得比你小上十几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某些家族的规模可能确实很大,但规模大就代表着家族内各个支系的繁衍速度不尽相同。相互之间可能差上十几年那都是正常情况了。

不仅辈分上要比别人小一圈,就连取名上,字辈还得排在小屁孩们的后边,这个时候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点挫败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第二点则是,按字辈取名限制了很多人取名的选择。

和朱元璋类似,有许多家族在下一代出生之前,老祖宗就已经把应该用啥字辈给你想好了。但是遇到一些“奇葩”的字辈之后,很多人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就一下子被拴住了。

咱们打个比方,假如说某一家的字辈是“法”,这时候你该怎么为这一家的小孩起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估计大部分人都只能想到类似“法令”“法律”“法力”这样的词,一听就土的掉渣,孩子将来可能也抬不起头。

而为了追求个性来起一些生僻字来取名,事情会变得更为尴尬。反面案例还是朱元璋的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朱元璋给他们规定每个人姓名第三个字必须携带五行的其中之一,而那些好用的字又要留给皇上用。所以到明朝后期,那些王爷都得绞尽脑汁自己造个字出来。

你要说在古代,没人敢称皇帝王公的名讳就算了,放到现在那纯纯是给政务大厅和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找麻烦。对于被起名的孩子来说更是大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综上所述,字辈才会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逐渐消亡。

结语

当然,虽然吐槽字辈坏处的话说了一大堆,但其实字辈这种文化现象还是十分珍贵的,就像我们前文所述,字辈不仅能够强化人们的宗族意识,使其叶落不忘归根,还能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类似于字辈这样的文化传统保存到下一代呢?

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很快得出答案,但我相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会带领我们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所以现在,保护好这样的文化瑰宝,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伟大的事。

参考:央视国际:《专家称允许双姓取名可能改变中国姓名文化》 2007-06-12
中国新闻网:《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