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林徽因,人们总是想到她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建筑学领域和诗歌创作中展现的才华。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的纪念。5月18日那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为建筑师林徽因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右图: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所保留的林徽因的毕业照。

其实在诗歌方面,林徽因也显露出灵动的诗艺探索精神,堪称现代女性诗歌史上的“一片阳光”。

说回林徽因和徐志摩,二者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抛开文坛的八卦逸事,他们的故事其实都体现在酬唱的诗里了。

徐志摩是林徽因诗歌的领路人,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受惠”,徐志摩的部分诗作也受到林徽因的影响,他们互为对方诗歌灵感的“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和徐志摩

“五四”以降,越来越多优秀女诗人“浮出历史地表”,前段时间预告时被读者热盼的《诗的女神》就致力于挖掘女性诗歌的生成史、接受史和传播史,徐林二人的诗歌酬唱正是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1

时隔八年的琴瑟和鸣

1920年,徐志摩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转至英国剑桥学习,同年,便对刚认识不久的林徽因展开“用情至烈”的追求,随后几年间他为林徽因写下《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抒发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出于多方面考虑,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

1931年,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带诗稿去看望林徽因,她于深夜安静之时读到《月夜听琴》。这首诗浅吟低唱,深情蕴藉,如独语如告白,牵动起林徽因的情思,百感交集中她创作了《深夜里听到乐声》。

《月夜听琴》

月夜听琴

是谁家的歌声,

和悲缓的琴音,

星茫下,松影间,

有我独步静听。

音波,颤震的音波,

穿破昏夜的凄清,

幽冥,草尖的鲜露,

动荡了我的灵府。

我听,我听,我听出了

琴情,歌者的深心,

枝头的宿鸟休惊,

我们已心心相印。

休道她的芳心忍,

她为你也曾吞声,

休道她淡漠,冰心里

满蕴着热恋的火星。

记否她临别的神情,

满眼的温柔和酸辛,

你握着她颤动的手——

一把恋爱的神经?

记否你临别的心境,

冰流沦彻你全身,

满腔的抑郁,一海的泪,

可怜不自由的魂灵?

松林中的风声哟!

休扰我同情的倾听;

人海中能有几次

恋潮淹没我的心滨?

那边光明的秋月,

已经脱卸了云衣,

仿佛喜声地笑道:

“恋爱是人类的生机!”

我多情的伴侣哟!

我羡你蜜甜的爱唇,

却不道黄昏和琴音

聊就了你我的神交?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的这首诗叙写爱人离别、各自踏上人生路途又充满感慨与怀念,淡淡哀愁蕴蓄其中,又不乏理性的牵引,情与景的搭配也十分恰当,星夜迷惘正适合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代林徽因

于深夜安静之时,“我”听到远方传来悠扬的乐声,乐声被夜的静衬托得格外生动,引发“稠密的悲思”。

在短短的几个诗歌小节中,诗人将思念的程度,思念时的神态等具体而微地传达出来,读来生动传神。不过,林徽因比徐志摩更懂得克制,很快超脱现实的纠结。

2

相距五年的情感对答

《偶然》与《仍然》,是二人相距五年的暗藏情感的对答。1926年5月,徐志摩创作了《偶然》,这首诗初载于1926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上,署名志摩。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中,徐志摩把“偶然”这一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中,以“片云”和“水波”两个在移动中展示美的意象,建构出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的场域,诗中“片云”代指自己,成为抒情主体,“水波”指代心仪的恋人,表征了双方情感彼此应和与互动。

彼时,徐志摩29岁,情感浪漫活跃如“片云”,林徽因则情窦初开,聪慧灵动似“水波”,荡漾着青春律动之美。尽管双方各具“不同的方向”,但徐志摩用“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然》)来隐喻一段没有结果的情缘。

五年后,林徽因则以诗句“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情愿》)为这段未果的感情作注脚。很显然,他们的诗作在文本互渗中存在对话性,构成诗境复调和互文关联。

林徽因于1931年4月创作了《仍然》作为对《偶然》的回应,全诗通过排比将“湖水”和“冷涧”“花朵”“书篇”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在诗人眼里,徐志摩的情感追随就犹如“湖水”一般广阔,犹如“冷涧”一样澄清,吸引着她靠近。

《仍然》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不过,在回应中,已为人妻的她始终保持着对“映影”的“百般的疑心”,对“片云”“水波”意象的回忆尤为冷静、克制和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林徽因在加拿大与梁思成结婚。

尽管对方犹如花朵的“鲜妍”和花瓣的“温存”,以及智慧的“深思”,“心境”和“眼睛”都传递着浪漫气息,但在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里,“没有回答”和“一片的沉静”成为“守住魂灵”最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这首诗在韵律、画面、色彩和结构上,都烙印着新月派的痕迹,这与徐志摩的影响不无关系。

3

林徽因最具功力的一篇佳作

1931年4月1日晚,徐志摩回到北平,探望时看到林徽因身体欠佳,随后创作出杂糅了爱情与友情复杂情感的《山中》。《山中》是徐志摩诗艺才情的又一次深情表达,情感丰富细腻,充溢着关心挂念之情。

《山中》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诗人想要攀附“月色”,化作一阵“清风”,浮动在“你的山中”,让被吹落的那针“新碧”,掉落在“你的”窗前,陪着你静养,伴着你入眠,既有意识节制浓烈的情感,又清丽灵动地抒发了绵绵柔情,虽没有直白化的胸臆呈现,但含蓄隽永的抒情格调,给诗的意境创造,带来更高的审美向度。

1931年4月12日,林徽因以“尺棰”为笔名,在《诗刊》第2期发表诗作《那一晚》回应《山中》,两首诗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高下之别,不过,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林徽因对个体生命的感悟,比徐志摩还多出别样的理性和智慧。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她用隽婉、纤丽的诗笔敞开压抑良久的情感,星夜迷惘间追溯萦绕于心的情思。整首诗结构整饬,色彩鲜明,节的匀称兼容句的均齐,情感回应张弛有致,收放自如。

《那一晚》被认为是林徽因最具功力的佳作,发表后,徐志摩于1931年7月7日以《你去》一诗作为酬唱,再次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徐志摩这篇唱和的诗作中得以真切流露。

《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该诗发表在1931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附在徐志摩给林徽因的一封信中,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诗艺成就,都带给林徽因启迪和灵感,出于对《你去》的回应,她于1931年9月创作了《情愿》。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

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

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

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整首诗在情感追忆的心理活动中,流畅自如,表露出诗人对真情爱恋经历的珍重和不舍,尽管现实世界有世俗的规约和节制,但是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无法阻挡。

4

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再做同题诗

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五年后,林徽因于1936年秋创作同题诗作《山中》。

《山中》

紫色山头抱住红叶,将自己影射在山前,

人在小石桥上走过,渺小的追一点子想念。

高峰外云在深蓝天里镶白银色的光转,

用不着桥下黄叶,人到泉边,才记起夏天!

也不因一个人孤独的走路,路更蜿蜒,

短白墙房舍像画,仍画在山坳另一面,

只这丹红叶叶替代人记忆失落的层翠,

深浅围抱这同一个山头,惆怅如薄层烟。

山中斜长条青影,如今红萝乱在四面,

百万落叶火焰在寻觅山石荆草边,

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相信

那三两句长短,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

廿五年秋

这首诗的场景定格在北平西郊的香山,依然采用秋意下“红叶”“黄叶”“白墙”“青影”“红萝”“黄月”等色彩鲜明的意象,将她无以言说的情感蕴蓄其中。

此时此景,此情此意,已不同于徐志摩《山中》所传递出的诗意内涵,更多的是惆怅和回味“人在小石桥上走过,渺小的追一点子想念”,以及对故人“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的追忆之情。

林徽因与徐志摩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对此,泰戈尔曾留下小诗影射了林、徐二人的关系,以及他的无奈的叹息:“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一声:/‘唉’!/焕发出美感的辉光”(《赠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岁的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梁从诫称他的母亲具有“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如此概括实在精辟。林徽因认为文学创作的使命就是追求“诚恳”,写出“纯真”艺术性和“个性”的作品,她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她的诗歌多是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徽因与婴儿时期的梁从诫

她的诗歌作品保留下来的60余首,其他的都在战火中遗失了。她的诗观受新月派的影响,却不像新月诗人那样恪守方块格律,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自由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使之能够自如地将口语融入古典的和外国的词语,创造出独特的意象、诗境,格调高雅不流于世俗。

在诗歌形式的建设上,林徽因既创作过格律诗、半格律诗,还采用过自由诗的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上,很少因循守旧,她选用的语词明快隽永,既能生动地捕捉世间万象和瞬息万变的思绪,又富有乐感,加之她有绘画艺术的天赋和建筑的专长,其诗歌也常常呈现出洋溢着个性色彩的场景和画面。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写给林徽因的挽联浓缩了一代才女蓬勃的诗意和横溢的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读过林徽因的哪些诗

你如何评价林徽因的诗歌艺术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备受关注的新书

诗的女神

孙晓娅 著

京东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自:《诗的女神》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