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地处潍坊东北部,南部地下为隔水的红板岩,北部临海耕地则不同程度盐碱化,农田资源不占优势,但昌邑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总产量连续多年突破10亿斤。
昌邑粮食丰产的“密码”是什么?近年来,昌邑市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通过健全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在筑牢种子和耕地两大安全底座的同时,以科技赋能加快构建耕、种、管、收、烘、储、销的粮食全程运转体系,实现农业丰产又丰收。
坚强保障健全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机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关键。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昌邑全面推进种业攻关,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建立健全良种体系,筑牢粮食丰产的全环节。
昌邑是全国知名的蔬菜种子种植基地和种子集散地,目前当地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持证企业有35家,种业研发企业6家,并先后成立了两处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院士工作站。
凭借这一基础优势,近年来,昌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增收致富为出发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逐步建立健全创新研发体系、良种生产加工体系、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黄土地注入“硬核”生产力。
位于柳疃镇的青阜农业综合体成立了山东丰禾瑞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了耐盐碱农作物良种试验、选育工作,以良种繁育助力盐碱地增产,助力农户增收致富。“我们建立了省级粮食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中心,每年展示、示范小麦、玉米新品种120个以上。”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该中心为昌邑市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种粮主体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抗逆、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步伐。
加快盐碱地改造 筑牢粮食丰产根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粮食产能提升,种子和耕地是两个重要方面。昌邑市在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同时,通过加快盐碱地综合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近日,昌邑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对位于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小麦理论测产显示,今年小麦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比去年增加10公斤。
“前些年,这儿还是没人愿种的撂荒地。”青阜农业综合体副理事长孙广洲指着身后成片的麦田说,这里离海只有6公里、土地盐碱化较严重,以前村民种地靠天吃饭,亩产不足700斤不少土地撂荒。卜庄镇、下营镇等北部沿海乡镇,农田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加上缺水,粮食产量一度不高。
从2017年开始,昌邑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方案通过实施“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淡水压碱、作物吸盐、培育良种”盐碱地改良“六步法”,而今的青阜农业综合体内重盐碱地块的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1%以下,粮食亩产量从不足700斤跃升至2000斤以上,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吨余”丰粮田。
青阜农业综合体还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企社共建”链条经营模式,整体流转土地10.2万亩,投资2亿元购置先进农机装备400台(套),并建设了粮食烘干塔和粮食储存库,成为土地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项目。
科技赋能变会种地为“慧”种地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昌邑市强化科技赋能将“数字化”无人化,作为种植管理的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方位推进先进技术应用,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了“智慧大脑”。
一个个固定在田间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农业小气候观测站户外电子显示屏,将地温、水分、大田农业小气候等监测信息回传到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便可提供专业、精准的田间管理。
在昌邑成方连片的麦田里,这样的“田间大脑”和“云端大脑”随处可见。据了解,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仪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能够精准分析作物对肥水的需求,实现节水40%以上,节约肥料30%以上,平均每亩高标准农田一年节约种植成本172元。
近年来,昌邑还引进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推广小麦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农药施用量降低30%;引进山东土发集团投资5.5亿元建设土壤修复研发中心,打造山东最大的检测实验室,推动农田地力提升;投资2500万元建设大数据智控中心,建成病虫智能化预警监测站,测土配方、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关键技术到位率达100%。
“我们持续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度融入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持续改造盐碱地,推广良种、良法,在种、管、收、储等各环节打出‘科技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闫文志说。
产业全链条升级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昌邑市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耕、种、管、收、烘、储、销全程运转体系,创建农产品深加工品牌“丰瑞”“千祥”“迎春”等,开发大米、小米、杂粮、面条、乐春昌邑大饽饽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粮食的身价翻了好几番。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姜晓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