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度,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价《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名士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言谈举止的一个总括,主要表现形式有清谈、饮酒、服药、隐逸,等等。

那个时代讲究内圣外王、天人之际的玄学,清谈的主要内容就是玄学。士人们喜欢谈玄析理,《周易》、《老子》、《庄子》等著作受到推崇,是玄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寡以制众”“崇本息末”“知足逍遥”“自然无为”等抽象玄远的哲理被大谈特谈。

清谈的盛行,自然而然就促进了言语的发展。士人们在清谈时,极力追求语言的简约清新,警辟机敏,推崇只言片语即有绵深意味。言语不仅成为品评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甚至成为普通士人跻身为名士的重要手段。

在上一篇小作文里,晓崇整理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等4个小故事,都是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可以看到,无论是十岁时候的孔融,还是孔融的八、九岁的儿子,或者钟繇的十三岁的儿子,都能脱口而出一些简洁生动但内涵深刻的言语,比如“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简简单单八个字,就怼得陈韪灰头土脸;“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更是用浅显但生动又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整体一旦倾覆个体也无法幸存的内涵。

本篇继续摘录、整理《世说新语-言语篇》里的几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岂以五男易一女

乐广(别名乐令、乐君)是西晋名士,也是清谈的领袖之一。他的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的哥哥是长沙王司马乂,当时在洛阳执掌朝政。

这两兄弟都想制服对方,于是出兵交战。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里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而司马乂恰恰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主,以致于他手下的那些贤臣,个个都心怀不安与恐惧。

乐广很有学识,性格谦和节俭,与人无争,在朝廷上有很高的声望。加上他又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岳父,因此,一帮小人时不时就在长沙王司马乂跟前说乐广的坏话。

司马乂曾经责问乐广会不会叛变自己。结果,乐广面不改色,从容地回答说:“难道我会用五个儿子的性命,来换一个女儿的性命吗?”

听到这话, 司马乂才放下心来,不再猜疑担心乐广。

【原文】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对泣新亭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与琅玡王司马睿的关系很好,很受司马睿的器重。

王导的建议及琅琊王氏的帮助下,司马睿把朝廷从洛阳(今天的河南洛阳)迁到了建康(今天的江苏南京),后来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也就是东晋的首位皇帝。

司马睿称帝后,王导任丞相,位高权重。他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

王导的堂兄王敦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当时的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建康城外有一个叫新亭的地方,当时跟随司马睿一起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在风和日丽的闲暇之时,喜欢邀约一起,在新亭聚会,喝酒吹水,谈天说地。

有一次,他们正在喝酒,其中一个名叫周的人,喝着喝着,突然怀念起北方来,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息一声,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

在座的其他人听周这么一说,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看到这种情景,丞相王导脸色一变,他生气地说:“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扶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像楚国的囚徒那样哭哭啼啼呢?”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圣人生知,故难企慕

庾亮出身于颍川庾氏,是东晋明皇帝司马绍的大舅子。他姿容俊美,善谈玄理,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颇受司马家族器重。

孙潜(字齐由)、孙放(字齐庄)俩兄弟,小时候去拜见庾亮

庾亮问孙潜的字是什么,孙潜回答说“字齐由。”

庾亮又问:“你要向什么人看齐呢?”

孙潜说:“向许由看齐。”

庾亮再问孙放的字是什么,孙放回答说“字齐庄。”

庾亮又问:“你要向什么人看齐呢?”

孙放答道:“向庄周看齐。”

庾亮再问:“你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子呢?”

孙放说:“孔子是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因此难以仰慕。”

庾亮非常喜欢弟弟孙放的对答。

【原文】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忘情则不泣,不忘情则泣

张玄之和顾敷分别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小时候就很聪明。

顾和对这两个孙辈都很赏识,但常常说顾敷要比张玄之更聪明,所以对顾敷特别亲近偏爱。张玄之对此颇为不服。

这一年,张玄之九岁,顾敷七岁,顾和带他们一起去到寺庙里。

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像,佛身边的弟子有的在哭泣,有的没有哭。顾和就问两位孙辈为何如此。

张玄之说:“得到佛祖亲近的弟子就哭泣,没有得到佛亲近的就不哭。”

顾敷说:“不是这样的。应当是因为能够淡忘常情的就不哭,而不能淡忘常情才哭。”

【原文】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未完,待续)

(晓崇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参考网络资料,如涉侵权,烦请联系晓崇删除,谢谢。2024年6月于荆州)

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