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凭什么人家三代人的努力,输给你十年寒窗?”

深以为然,任何一个家庭的成功,都是循序渐进的,是一场接力赛。

《易经》里也说过:“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家里的人,把位置摆正了,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好运自然就来了。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的家庭,三代人分工协作,把家业做大做强。以其为例,可以看到家庭走好运的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祖辈的德行,运气之根。

祝枝山,本名祝允明,自号“枝山”,苏州吴县人。

他的祖父祝颢,中了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议。留下“羁怀何以遣,公馆自开尊”的诗词,见证了为官的生涯。

父亲命不很长,但是也没有干什么坏事。

母亲徐氏,是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之长女,知书达理。

外祖父徐有贞,对大家庭的影响很大。

明英宗时期,瓦剌部落的大军,直冲京城,把英宗掳走了。满朝文武都乱了,徐有贞主张迁都,于谦主张抵抗。

后来,于谦抵抗成功,保住了明朝江山;徐有贞顺利帮助英宗再次登上皇位。

徐有贞还提出了治黄史上著名的《言沙湾治河三策疏》,平息了沙湾决河之患,成了民众心中的恩人。

往上数三四代,都没有恶人出现,也有几个好人,这就为祝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好的运气,也是要追根溯源的。

就像一个人要去找一个好工作,也要被问到祖上三代一样。祖祖辈辈都积德积福,这是好的基因,也是好的形象。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有荣耀的祖先的人,就像一棵树在肥沃的土壤上,就像一粒种子,在泥地开始发芽。

祖先有名望,还有德行,那么子孙就会以此为荣,也以此为榜样,从而很好地约束自己,不给祖上抹黑。

看祖辈,就能知道运气有没有扎根的地方,运气从来不无中生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父辈的教养,运气之花。

祖辈老了,父辈就成年了。

父辈如何教育孩子,承担家业,这起到了接力的作用。

祝枝山小时候,就跟随祖父,外祖父等,读书写字,参加各种文艺沙龙。

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去南京参加科考。

三十三岁,他中了举人。但是后来,科考不顺。

虽然一直都在折腾科考,也没有名堂,但是他读书这件事,从来都没有放松,给儿女树立了好的榜样。

为了更好地记住书本内容,他采用抄写的方法。其中,用小楷抄写的《庄子》,被大家评价为“绵里铁、如印印泥,方为本色”。写好的,如同印好的,让人眼前一亮。

一直到五十四岁,祝枝山才通过吏部的选拔,做了兴宁县知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的真实工作场景。

史书记载:“设方略捕之,一旦,获三十余辈,桴鼓不警。”

当地盗贼很多,祝枝山一举就抓了三十多个,震慑一方。

他还带着大家一起读书,鼓励学生去考试,“得士之盛,与有劳焉”。

在生活中,他根据江南的特点,制作了“兴宁蓼花”,成为当地的特色点心,也成了持家的方法之一。

父母爱儿女,最好的方式,不是每天唠叨,让儿女怎么做,而是父母言传身教,自己做出表率,让儿女怎么学。

好的父母,恩爱,勤学,会赚钱,懂孝顺,能成为地方群众的眼里的好心人。

有一位语言文学家说:“教养就是习惯于从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满足而且知道为什么。”

教养儿女,变成了日常的习惯,那么儿女自然会学到什么,然后成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子女的学问,运气之果。

到了儿女这一辈,在职场上,还超越了祝枝山。

在正德六年,五十岁的祝枝山和儿子祝续,一起去京城考进士。

父子同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放榜那一天,祝续榜上有名,祝枝山榜上无名。但是这不碍事,父亲很是欣慰,写下:“持将宣室当前席,幸有丹衷世世存。”

子孙比自己厉害,比父亲自己厉害,更好一些。这本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来,祝续官至广西左布政使。

祝枝山的女儿,也都长大成年,顺利婚配。

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找一个时间点,主动把家长的位置,让给子女。

但凡家庭有好运气,那么子孙一定会努力读书,没有例外的。就算没有考取功名,也没有去很好的大学,但是平时读书不少,认知是很高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庭蒸蒸日上的秘诀。

当子孙能厚积薄发的时候,那就算是家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这家业也算有了接班人。

那些不读书的子孙,才真的可怕,不学无术事小,无聊的时候多了,多半要学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一家人凑在一起,就像一棵树,有根,有树干,有花朵,有果实。果实又落地生根,形成新的树木,源源不断地开枝散叶。

祝枝山写道:“麦响家家碓,茶提处处筐。吴中好风景,最好是农桑。”

一个家,不一定轰轰烈烈,不一定名垂青史,但一定勤劳俭朴,每一代都播种,收获;上一代又为下一代播种......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就是种地的农夫家庭,祖上有德,父辈能教,子孙能读,那也是一道风景。

愿你我和家人一起,心在一处,劲往一处,好运不断。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