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芒种遇上端午节,会是什么样?6月10日,“留学重庆·读懂农历”中外青少年自然探索大足区乡村行活动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隆平五彩田园举行。

活动中,芒种主题班会、田园诗会、习俗堂会、农耕村会等一系列活动,让中外青少年从多方面、全方位体验中国农历节气文化和端午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堂班会

中外青少年了解中国农历节气芒种

芒种时节,大足区拾万镇隆平五彩田园,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照耀下,正蓬勃生长;玉米地里,一棵棵玉米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背上行装,站得笔挺。它们都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努力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稻田边,一堂关于芒种的主题班会课开启,在老师带领下,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以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留学生们一起了解了中国的芒种节气。

“大家知道芒种有哪些习俗吗?”课堂上,老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快速给出了答案:收麦子、插秧、挂艾草、煮青梅酒……

“芒种忙、麦上场。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班会课上,老师从芒种节气的由来、物候、习俗、诗词,以及农谚等,帮助中外青少年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芒种节气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班会课结束前,同学们还通过做有关芒种的创意手工,去展现自己对芒种的理解。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拿出卡纸、超轻粘土,配合水彩笔,做出了各种精美的芒种创意作品。

一次插秧体验

中外青少年感受粒粒皆辛苦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班会结束后,中外青少年们行走在田间地头,一首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现场,大足区拾万镇副镇长王地生告诉大家,这首诗以芒种为线索,贯穿了自然景观和农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农耕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在讲到栽种秧苗时,王地生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插秧技巧,还为大家分享了《插秧歌》。

他表示,插秧这一农业活动其实蕴含了很深的人生的哲理,“比如‘退后原来是向前’一句,说的是人遇到挫折时,忍耐一下,看似是后退,其实是韬光养晦,然后厚积薄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秧的时候,切忌五指一起拿着秧苗,插入泥田里,这样栽种下去坑会比较大,秧苗也会栽不稳……”中外青少年纷纷褪去鞋袜,走向田间,参与插秧体验。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中外青少年们插秧的技术不是那么娴熟,在村民指点下,大家逐一将秧苗稳稳地插在了田间。

“芒种不忙,一年白忙。”王地生表示,芒种节气是农民忙碌的关键,再往后,就将迎来麦子丰收、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

“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插秧。这次体验让我很好地了解了中国农村是如何耕作,也明白了粒粒皆辛苦是什么意思。”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表示。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梦蝶称,她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栽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也知道杂交水稻因为产量高,解决了许多地区的饥饿问题,而在她的国家也大面积种植有中国的杂交水稻,还有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专家专程去到马达加斯加进行指导,所以她对杂交水稻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她的家里就有三块田地,不光种植当地稻谷,也栽种了中国水稻。

“中国大米煮的米饭,真的特别香。”梦蝶称,她的国家为了感谢中国,还把杂交水稻图案印在了马达加斯加的纸币上。

一次“耕地”

中外青少年沉浸式体验中国农耕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看,一头真的牛!”插秧结束后,中外青少年来到了农耕体验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很多地方,耕田已经逐渐被农业机械所替代。而在农耕年代,特别是犁田的时候,牛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犁田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体力活。”王地生介绍,犁田并不简单,前期有很多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前备好犁头、犁耙、犁铧、套绳等。犁头最开始都是传统的木质的,随着后来各类农业器械的转变都变成了铁犁。

犁田那天,将牛喂饱之后,村民就要扛着犁头、犁铧等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先给牛套上轭,结紧绳,调均犁,然后手上的条子一摇,吆喝两声“zui哧!zui哧! ”。

牛听到后,便会往前慢慢拉动。在牛前进的过程中,人一般是一手掌着犁,另一只手牵着绳,顺手还拿着一根长条子!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何掌控好速度?如何掌控好犁头的深度和方向?”王地生称:“这些都是学问。”

现场,几名同学一组,留学生一组,各自牵起绳子,朝前用力,扮演起“牛”的角色,来了一场旱地犁田。

“这活一点不轻松,需要费很大的劲!”同学们在体验后纷纷表示,耕种粮食真的很不容易,回家后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光盘行动者,不浪费粮食。

一把艾草一个粽子

中外青少年祝福大家端午安康

用一枝花去代言芒种节气,用一种自然的香味去表达芒种节气,你会选择什么花呢?活动中,正好遇上了端午节,中外青少年一起用艾草、菖蒲、栀子花来进行的插花体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和挂艾草。而挂的艾草里面,可以有石菖蒲、艾草、栀子花,加上香囊。它可以驱蚊,辟邪。”现场,插花老师告诉大家,端午节挂菖蒲 、艾草都是有讲究的:“挂单不挂双,石菖蒲、艾草的支数,都以单数为主;挂门上,挂高不挂低;还有就是,挂早不挂晚。”

“老师,不是说双数,寓意着美好,好事成双,为什么它是要挂单数呢?”有同学问。“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起源于中国,是纪念屈原逝世的节日。”插花老师称,所以,挂的艾草、菖蒲都是选择单数,比如三五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中外青少年在插花老师的指点下,做出了自己喜欢的艾草菖蒲花束,还祝福大家:“端午安康!”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在端午节这段时间艾草生长也最旺盛,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由于艾草中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油会产生奇特的芳香,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虫、净化空气等。

“这米好白!”学习了插花,中外留学生们又来到了“和美小院”。一跨进院子,大家便看到已经准备好的包粽子材料:糯米和粽叶。“如何包,能教教我吗?”中外青少年们随即向村民们请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一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将已经泡好的糯米适量放入,将粽叶两端向下折,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的粽叶都折好,最后用草绳绕粽子边捆绑结实……”在村民示范下,中外青少年纷纷上前,拿起粽叶,包起粽子。虽然刚刚上手,技术有些生硬,最终在村民帮助下,大家都包出了自己喜欢的形状。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

活动中,中外青少年还一起了解了大足的灰包松花蛋、非遗植物染绣技艺,并动手进行了制作。

参加活动后,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中外青少年齐聚乡间,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共同了解中国的农历节气芒种,大家跨越了地域、语言、民族、文化差异,以节会友,让二十四节气走向世界,向留学生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也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文明追求与精神风貌。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处处长胡华称,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人文交流已逐渐成为国家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留学重庆·读懂农历”活动使中国与世界文化和民间交流活动更加丰富,为民心相通提供更大舞台,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各国相互了解、民众相互尊重,为推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努力。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实习生 智怡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