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北京延庆”微信公众号,夏日清晨,延庆千家店镇花盆村里,一垄垄黄芩生机盎然。眼下,千家店镇4500多亩黄芩进入采收期,茶农们正忙着采摘鲜嫩的黄芩茶供应市场。茶田间,大伙儿手持竹篮,掐尖儿落篮动作精准干练。

据了解,自2006年起,千家店镇花盆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依托土地、气候等优势,村里开始大量种植黄芩,至今已有近20年的规模种植经验,是远近闻名的黄芩产业村。

捧着一棵刚挖出来的黄芩,花盆村党支部书记张书有说道:“我们村一般都是从头年春天开始播种黄芩,来年5月中旬就可以开始采茶了,茶农们一忙就是一个月。黄芩叶能做茶,黄芩根则每3-5年挖掘一次,是有名的中药材,今年价格能达到一斤6块钱左右。”说罢,张书有抖抖手中的黄芩,脸上洋溢起喜悦的笑容。

近些年,随着黄芩种植规模不断增加,合作社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加工、包装、统一销售,在合作社的支持下,千家店镇的黄芩茶产业逐渐品牌化、高值化。

与此同时,千家店镇也十分注重非遗传承,据了解,山水黄芩茶制作技艺在2020年被列入延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人周举国自幼就耳濡目染看家中长辈采茶制茶,长大后和父辈们学习制作黄芩茶技术,后来,他还在祖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全程手制虽然费时费力,产量也有限,但相比它的传统滋味,一切都值得。”周举国说。

记者还了解到,每年10月以前,千家店镇当年新采的黄芩茶就会被订购一空,延庆区的不少民俗小店、茶叶店、景区游客中心都摆放着“山水黄芩”产品,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会带上一份黄芩茶伴手礼回去。

黄芩茶不仅带来了人气,也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24年,千家店镇预计收购黄芩鲜叶近2万斤,解决村里300余人次的用工需求。黄芩茶产业,已经成为花盆村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编辑 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