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孩子小时候,谁还没有个“亲妈滤镜”呢不是?关键是咱得知道这是“亲妈滤镜”,当然了,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别人的认可,自己心里清楚,按部就班,根据孩子的成长节点来就够了。

可是正常来说,孩子幼年时候,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是有天赋的,直到有了平行对比,才会逐渐明白,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自己的孩子也不过就是普通人,没有成为天才的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预计让孩子16岁上大学”

一个网友在网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想让孩子16岁上大学,能行么?

她表示孩子马上四岁了,她觉得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比如说刚会说话就会背1~100,比如说对宇宙特别感兴趣,每天缠着她给他讲解,而且孩子也能听得懂。

这位妈妈自认为比老师教的更好一些,她觉得孩子不需要那么长的学制,想要让孩子16岁上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以后就有一种感受,妈妈单纯就是自认为孩子非常聪明,出来炫耀的,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打算的,也不用出来问网友吧,既然你计划让孩子16岁上大学,那就从现在开始规划就行了,网友的意见你会听吗?

真正的少年天才,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某方面的天赋以后,就会踏实下来给孩子规划,根据孩子的节点来,而不是跑到网上来询问网友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横向对比之后,会发现,都是正常的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聪明的,也实属正常,尤其是孩子在幼儿阶段,一天一个变化,带给家长太多惊喜了。

但是,当我们横向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这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正常规律,自己的孩子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幼儿园阶段,一定是时间花在哪里,花就开在哪里。

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在孩子耳边念叨数字、英语,甚至是让孩子接触汉字,孩子到了三四岁,一定是比同龄人要懂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天才。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当别的孩子也开始接触这些东西,双方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一些比较有天赋的孩子,就能慢慢反超那个提前跑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吧,3岁让孩子学习数学、英语,孩子能不能学会?

当然能学会,但是效率是比较低的。

孩子3岁的时候一个星期背诵一篇英文稿件,到了5岁以后,可能几遍就背诵下来了。
所以这不是天赋所在,这是家长的引导所在。

包括这位妈妈评论区提到的,孩子不到4岁,做中班数学题,想说的是,只要家长提前教,这就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我的女儿包括身边的朋友的孩子,都有提前教,小班做中班数学题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大班做二年级数学题也大有人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种引导是长期性的,并且是科学的,并没有强迫孩子去做,那么这种引导对孩子一定会有正向影响,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嘛,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做到科学引导、毫无负面影响不容易,因为这本身就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这个网友提到的刚会说话就会1——100,实话说这并不罕见,主要是家长给孩子念叨的多,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如何写,孩子这张白纸上就呈现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没有任何主观意识,只能被动接收外界传递来的信号。

如果以此就断定孩子有天赋,只能说是“亲妈滤镜”太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长过程中,社交更重要

再来看另外一个话题,为什么不提倡让孩子越级?

除非孩子真的是天赋异禀,而具有天赋的孩子,盖戳的不只有家长,还有老师和熟人,这样的孩子盖都盖不住。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社交,孩子在正常社交中获得成就感,获得自我肯定,获得自信,获得“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在正常的社交中,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

“越级”是什么意思,“跳级”两个字的背后是“离开同龄人的社交圈”,然后进入到“大一岁或者是大两岁的社交圈”,孩子是很容易没有朋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常带小孩子出去玩,就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他们总能找到同龄人。

同龄人的喜好、发展节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有相似的步调的,所以能够从大众中辨别出来,通常大娃不喜欢跟小娃玩,一个跳级到高年级的孩子,没有朋友是正常的,阅历、思维模式都跟不上。

当一个孩子没有了正常社交,也就没有了正常的人格发展机会,这种危害才是最可怕的。

结语

对于孩子成长这件事,慢慢来不着急,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很多现实案例表明,拔苗助长,也许短期内确实缩短了学制,但是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成长。

时间很多,没有什么事情要赶,孩子成长这件事,不急不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态度。

另外多去很像对比一下,不是什么坏事,有的时候亲妈滤镜,实在是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