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黄卓 绘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工具,毛笔深蕴东方审美与智慧,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毛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用于勾勒彩陶花纹的工具。从殷墟出土的墨书骨片以及部分甲骨文判断,夏商时期已出现原始形态的笔。春秋战国时期,笔已经十分普及,但各诸侯国对其命名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笔”的称谓沿用至今。

汉代是书法艺术辉煌灿烂的时代,制笔工艺也随之有了长足进步。汉代蔡邕所写《笔赋》,不仅对选毫、削管、束锋等制笔步骤作出概述,而且以天地、乾坤、四时、规矩来阐发毛笔形制蕴藏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用笔产生于汉末魏晋时期。魏晋以前,笔毫多用兔毛制作,晋代以来开始采用鸡毛、鹿毛等,笔毫材料范围的扩大,也让制笔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此时的制笔工艺除了考虑实用,还非常注重装饰。曹魏书法家、文学家韦诞所写《笔方》,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制笔工艺文献。

隋唐时期,文房用品的制作更加繁荣。尤其唐代,毛笔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制笔匠人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不少专门的制笔作坊。同时,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的毛笔制作风格,宣州此时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据考证,因唐代以前使用低矮的家具,书画家席地而坐,采取悬腕书写方式,所以多喜欢用坚挺的硬毫笔。白居易有一篇《鸡距笔赋》,写的就是笔毫粗短坚硬的鸡距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明成化五彩瓷毛笔(大英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中期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中期斑竹管玉笋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清乾隆彩漆花卉紫毫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制笔工艺逐渐走向软熟、虚锋、散毫,这一时期羊毫得到普遍使用。因为宋代有了高桌,人们坐在椅上写字,对笔锋硬度的要求自然也与以前不同。元代,浙江湖州、嘉兴一带的制笔业异军突起,取代了宣笔的中心地位。在明清两代,湖州也都是制笔业的中心。明清书画艺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毛笔制作的繁荣,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揸笔、斗笔、联笔等大型笔……

虽然随着书写方式的变革,毛笔日常的实用功能已不同于往日,但那些精美的毛笔,尤其出自制笔名家之手或曾为历史名人所用的毛笔,成为深受大家喜爱的艺术品、收藏品。中国的毛笔及富有特色的书画艺术更是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在新的时代持续传承历史文脉、书写生活新篇。

(鲁 西)

走进河南毛笔之乡——

百道工序写春秋

陈关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刘腾龙笔庄第五代传承人刘兰亭(中)传授制笔技艺

源远流长的毛笔,记录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的历史。那些靠原料考究、技艺独特获得历代达官贵人、文豪大家推崇的毛笔,无疑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值得探究的技艺奥妙。

毛笔按笔头性能大致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类,笔头所用原料包括羊毫、狼毫、獾毫、兔毫等,分别又尤以浙江的山羊毛、东北地区的黄鼠狼尾毛、福建的石獾毛以及云南、贵州的山兔毛等为佳。传统工艺制笔的显著特征和对优质毛笔的要求是“三义”“四德”。“三义”是指毛笔必须达到精、纯、美,其中,精是指制笔工序的操作要精心精细、规范严格;纯是指毛笔的选材要纯粹纯真、一丝不苟;美是指笔头形状、颜色美,笔杆造型、装饰美,整支笔完美统一。“四德”是指尖、齐、圆、健,其中,尖是指笔锋尖锐、颖状似针,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锋润开后,笔端毫毛平整、整齐如凿,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圆状饱满,如出土之笋,使书写婉转自如;健是指笔锋柔中带刚、弹性良好,笔锋在纸上运转时能展能收、劲健有力,且笔毛经久耐用。

河南省是我国毛笔生产大省,拥有多个“毛笔之乡”。河南省项城市汝阳刘村是中国毛笔发源地之一,该村自古以来家家户户以制笔为生,汝阳刘毛笔制作工艺传承上千年,在全国大名鼎鼎。汝阳刘毛笔技艺考究、工序复杂,先后要经过128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据介绍,汝阳刘手工制笔技艺非常依赖笔师的悟性和经验,其关键环节至今任何工业化生产都难以替代。“制笔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我的目标就是做出一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笔。”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阳刘毛笔代表性传承人刘好勤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刘腾龙笔庄制笔

位于河南省宁陵县的刘腾龙笔庄是制笔世家,也是中原毛笔生产基地,生产学生用笔、书画用笔、礼品套笔等100多个品种与规格,被评为“河南老字号”品牌。2011年,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刘腾龙笔庄传承人刘恩杞介绍,毛笔制作要求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跟进,前一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就很难纠正,最终也难以制出通神达意的好笔。“一支合格的毛笔从选毛到成品需要80多道工序甚至100多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需要经验积累,以其精湛制笔技艺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如今,刘腾龙笔庄也正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毛笔产业,使老字号企业焕发强大生命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千年湖笔 翰墨流芳

卢炳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生参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 中国湖笔博物馆供图

“文房四宝”中,产自浙江湖州的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作为湖州文化的一颗明珠,助力形成“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辉煌。

宋元之际,湖笔逐渐崛起,冠绝天下。对湖笔而言,宋代毛笔形制的转型是“天时”,浙西盛产竹材、羊毛是“地利”,优良独到的工艺则是“人和”,也是它脱颖而出的制胜秘诀。传统湖笔制作技艺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其精湛技艺的核心是对锋颖完美的追求,具体内涵包括用料讲究、选料严谨、工艺独特、操作精细、技术高超、规范严格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笔产品 卢炳根 摄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有着“湖笔之都”的美誉,千百年来,一支支湖笔便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善琏镇有一座蒙公祠,祠堂中供奉的是秦朝大将蒙恬。据清同治年间《湖州府志》记载,秦将蒙恬改良了毛笔的两大技艺,被当地百姓尊为笔祖。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与九月十六日,传说为蒙恬及其夫人的生日,笔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笔祖庙会。这一习俗绵延至今,除战乱岁月外一直保持。

明代董斯张的《吴兴备志》记载:“智永禅师结庵琏溪,往来永兴(欣)寺。笔工萃于此乡,北取兔毫于溧之中山,南取绿管于越之文山,故其制独精。”智永禅师是南朝陈及隋朝时期的书法家,为王羲之七世孙,他在善琏的30多个春秋里,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边与笔工切磋制笔技艺。此后,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名家相继在湖州为官,都成为湖笔的“真爱粉”。这股潮流,到宋末元初的赵孟頫那里尤甚。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湖州人赵孟頫不仅精于丹青用笔之道,本人还亲自制笔。明清时期,湖州成为当时宫廷御用笔的主要制作基地,此时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元代的冯应科、陆文宝、陆文俊、沈生,明代的施廷用、王孟安、黄文用,清代的王兴源、沈集元,等等,都是古代知名的湖笔工匠。今天,包括荣膺“中国制笔大师”称号的钱建梁在内的能工巧匠亦不断涌现。

湖笔的种类,按笔头毛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羊毫笔、兔毫笔、兼毫笔(混合用毛)等,此外也少量生产鸡毫笔、胎发笔;按规格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揸笔、斗笔、提笔、屏笔、联笔、对笔以及大楷、中楷、小楷等。湖笔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择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及12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技艺要求非常高。以羊毫来说,毫端常有一段锋颖,整齐透明,称为“黑子”,这是湖笔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制笔之精妙所在。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产三两毛料毛,其中有锋颖的不过六钱,需要有“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功夫。此外,水盆工艺中,需用角梳不断梳理毫料,反复翻折、沾水、梳理,直到羊毛达到做笔头的标准。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代代善琏人,传承着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赓续绵延。近年来,善琏镇致力于传承发扬湖笔技艺,做大做强湖笔产业,做精做优湖笔文化。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及王一品斋笔庄经销的“天宫牌”湖笔,都是继承传统技艺的代表性湖笔名品。走进善琏制笔工坊,但见笔工们专心致志,拣、浸、梳、落、拨、挑、抖、绞、连、装、择、刻各个工序, 无不精雕细琢。那些圆润犀利、光彩耀人的笔颖,离不开笔工们浸淫毛笔制作的漫长岁月。

走过千年历史的湖笔,浸润着执着坚守的匠心,彰显着翰墨流芳的风华。想要详尽了解湖笔的前世今生,不妨去湖州市区的中国湖笔博物馆看一看。该馆自2001年9月建成,展出包括湖笔简史、湖笔制作技艺、湖笔习俗、湖笔笔工、名人名家、名家名颖以及赵孟頫书画艺术等内容的图文资料与实物,是系统介绍湖笔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洞庭湖畔岳州笔

张 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易星亮(左)与笔匠一同制作岳州笔

湖南的制笔历史由来已久。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竹管毛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明清时期,毛笔制造业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浙江湖州的“湖派”,另一个是湖南的“湘派”。而岳州笔就是“湘派”毛笔的主要传承代表。

与大多数毛笔一样,一支岳州笔是由笔头、笔斗、笔杆、尾塞、笔挂五部分组成的,但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笔杆取材于生长在岳阳君山的湘妃竹,这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毛料的配方有自己的风格,最擅长的笔类是遵循配比使用多种材料混制而成的“兼毫”;第三,在笔头尺寸固定的前提下,用岳州笔书写的字既能写大也能写小,幅度较广。

岳州笔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一支岳州笔的制作要经过水盆、干作两大类共1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如此才能制作出符合尖、齐、圆、健“四德”的毛笔来。比如,制笔所用的羊毫、兔毫等分别取自动物身上哪个具体部位,不同毛料的配比方式等,均十分讲究。再如,所选动物毛发,要经过捉毛、石灰浸毛、毛梳成片、齐毛、切毛、整毛等一系列工序,才慢慢具有笔头的雏形。为了尽可能减少同一批毛笔之间的差异,制笔师傅通常会将一两百支毛笔共同选料、配料、制作。

在人杰地灵的洞庭湖畔,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制笔人接续传承着岳州笔的制作技艺。岳州笔的第一代传承人易海涛十几岁出道,在多年的制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制笔风格。1935年,他在岳阳湘阴成立了易人和笔社。湘阴县志记载:“易人和毛笔出口免检,驰名中外。”岳州笔最兴盛的时期,当地有上万人从事制笔业。

制笔技艺以产业带集中传承以及家传、师传为主,形成了集中制作、分户制作相结合的灵活生产方式。随着书写方式和工具的变化,湘笔渐渐衰落。因手工制作毛笔的过程单调、枯燥、费时,制笔师傅越来越少,传统制笔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岳州笔庄手工制作的古法兼毫笔

20世纪90年代,岳州笔传承人易星亮在岳阳楼区开店,坚持古法制笔至今。后来,其子易宇航放弃了原本待遇优渥的工作,回到父亲身边,为传承岳州笔制作技艺注入新鲜血液。2017年,父子二人正式成立岳州笔庄,积极推介湘笔,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湘笔,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易星亮说。据介绍,岳州笔庄2023年总产量达3万多支。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岳州笔制作技艺,易星亮经常带着儿子登门求教,听老师傅讲述制笔故事,了解制笔历史。年轻人的加入也为传统制笔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为让岳州笔庄的笔走进大众视野,易宇航特邀当地书法家试笔论道,并拍摄成视频短片,通过网络传播,还通过电商等平台将毛笔销售到国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6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毛笔:传承历史文脉 书写生活新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