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景德镇陶瓷九大类之一,雕塑瓷又称瓷雕,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其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程序,再经高温烧炼完成。相关资料显示,早在隋代,德化、景德镇瓷雕即已问世,其造型包括狮、象等兽类。宋代,瓷雕制作的品种日渐增多,技艺也进一步提升。及至明代,加彩瓷雕成为主流,并出现了很多雕刻精细的瓷佛像。清代,专门从事陶瓷雕塑生产的作坊和技术人员越来越多,工艺种类也更为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锒雕等。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雕深受江南民间石雕、木雕艺术的影响,形体简约凝练。当时,由于加彩的烧制技艺愈发成熟,瓷雕上加彩的类型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粉彩等多种,纹样也非常繁复、细致。为了适应模印生产和加彩的方便,瓷雕衣纹线较浅,雕刻水平并不高,给人形成了“德化瓷雕重塑不重彩,景德镇瓷雕重彩不重塑”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晚期 《孔雀蓝釉文官俑》

20世纪初,德化瓷塑高手游长子仿制的明代瓷塑家何朝宗作品水平极高、真伪难辨,在福州、泉州小有名气。1913年,游长子辗转来到“瓷都”景德镇,让德化“何派”艺术在景德镇生根发芽,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的话来说,就像“抛向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效应,在景德镇形成了和德化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曾龙升作《釉下加彩十八罗汉——沉思罗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游长子来到景德镇后,潜心研究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他在保持“何派”瓷雕形体丰腴、体态优美、表情含蓄、线条流畅、工艺精致等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减弱体积起伏与衣纹的密度深度,把景德镇传统瓷雕所具有的单纯、古朴、敦厚的形体美和加彩的华丽美融入作品之中,并克服了景德镇传统瓷雕中容易呆板以及华丽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使景德镇瓷雕在风格上出现了崭新变化,得到迅速发展。据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63年编著的《中国的瓷器》记载:“民国时,瓷雕以福建游蛮子(游长子)为最著,每器一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所有雕塑艺人也群起仿效。”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瓷雕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景德镇雕塑瓷厂正式组建于1955年,陶瓷雕塑名家曾龙升之子曾山东,曾龙升的弟子洪爵春、刘祖燃、何水根,以及蔡敬标等众多瓷雕工匠进厂工作。此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等陆续到景德镇交流创作,对景德镇瓷雕的发展形成巨大助力。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张兆源、刘远长、熊刚如、曾维开等也进入景德镇雕塑瓷厂工作,雕塑瓷厂美术创作组成立。工艺美术专业的“学院派”与来自民间的工匠相互学习合作,产出了一大批极为生动鲜活的瓷雕艺术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50年代《粉彩描金药师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粉彩屈原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曾山东、蔡敬标、何水根作《重工粉彩福绿寿九子站三星》

景德镇瓷雕艺术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出口创汇作出巨大贡献。这一时期,曾龙升创作的《天女散花》《汤显祖》《文天祥》等一批瓷雕被选送到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何水根的代表作《背斗达摩》《济公》去除繁枝缛节,人物神采气度毕现,广受称颂;蔡敬标创作的《福禄寿三星》《南海站螯滴水观音》等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引发轰动效应;何念祺创作的《女孩披纱》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的瓷塑审美视角……这些工艺技法巧妙、艺术特色鲜明的作品,至今被后人学习效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代《青花粉彩关公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代《少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 曾维开作《乌金釉钟馗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曾维开、曾亚林作《粉彩龙女善财伴观音》

如今,景德镇雕塑瓷厂所在地已经转型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艺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的明清园市集和乐天陶社创意市集更是到景德镇游玩必去的“打卡地”。每个周末,这里都汇集众多陶瓷商家,陶瓷艺术品琳琅满目,当然也少不了博采众长、雅俗共赏的当代瓷雕作品。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6月4日8版,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