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刚刚过去,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是一直流传于中国多地的传统习俗。可古代粽子到底长啥样,你知道吗?

安徽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发现的两只北宋粽子显示,目前最早的肉粽子距今至少有900年,它们也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三棱锥状四角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6月,弋江镇铁拐村在进行土地平整时,意外发现了沉睡千年的本地望族徐氏家族墓地,在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两只实物粽子引人瞩目,其中一个粽叶脱落、一个基本完好。

由于年代久远,两只粽子都已碳化,没法打开粽叶一探究竟。为进行深入研究,此后,考古学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对两只粽子实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粽子里的米经过了高温加工,是煮熟后被用于随葬的。粽子里包含有明显的蛋白质产物,应该是肉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出土铜钱及旌幡文字,考古专家推断铁拐墓葬时间不晚于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距今9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实物粽子。出土粽子的墓葬主人是一名朝廷命妇——安康郡太君,她是宋代名臣徐勣的母亲。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玉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粽子早期是节日的食品,也是用作祭祀的食物。文献记载,粽子在最早期的时候,南方和北方存在差异。北方地区一般称之为“角黍”,即用菰叶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的形状。而南方称为“筒粽”,是用竹子为制作材料,大米倒在竹筒里面做竹筒饭,用以祭祀河神水神。

专家认为,北宋时期粽子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食品,但普通百姓和达官贵人对粽子的制作方法、食材配料或有不同。安徽南陵北宋粽子和江西德安南宋粽子均在墓葬中被发现,或与当时的丧葬制度有关。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斌

审签/晓月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