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敦煌作为丝路重镇、边塞要地,军民联防,守土开疆,自然离不开仓储粮秣。千百年来,从汉代到清代,在敦煌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粮仓建筑,发挥了军需民用的重要功能。它们与阳关、玉门关共同见证了丝路沧桑的历史。如今,阳关、玉门关遗址犹在,而粮仓建筑基本无存,唯有河仓城、敦煌南仓饱经风雨,屹立敦煌大地,无声地讲述着那段遥远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说起河仓城,不能不说起玉门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区西北90公里处的大漠深处,相传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美玉经此入中原而名。据相关史料记载,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约公元前121-111年)。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玉门关墙垣保存基本完好,总面积630多平方米。玉门关与南面的阳关遥遥相对,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边防驻军之地。

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西距玉门关12公里,与玉门关同时所建。自汉魏以来,河仓城一直是西陲边防线上储备粮秣等给养的军事仓库。当年,驻守玉门关的官兵及过往的使者、邮驿所食用的粮秣,均由这里供给,其历史和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944年,原“中央研究院”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察组,曾在河仓城废墟中掘得“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石碣一块,证明此城在晋代仍为仓城,西凉王李暠建都敦煌时,曾在玉门关一带“屯田积谷作东伐之资”。可见此仓城仍在使用,大概到隋唐以后始渐荒废。

走近河仓城,但见整个城池呈长方形,为夯土板筑,现存遗址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城墙最高处为6.7米,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它隔成相等并连的三间仓库,向南各开一门。每间仓库东西长42.5米,南北宽14,5米,墙厚1.5米。仓库南北上下墙壁都有三角形小洞,每间北墙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为通风设施。仓库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双重围墙,四周还有土墩建筑的痕迹。该城建在疏勒河阳面,故为河仓城,前有戈壁,后有河水,相互掩护,非常隐蔽。其正面戈壁高台建有一座烽燧(仓亭遂),巍然屹立,守望仓城。站在仓亭燧旁居高临下,四野目标尽收眼底,使人无不赞叹仓城严谨的布局和古人高超的智慧。

笔者曾多次去过玉门关和河仓城,每次总有新的收获和感受。那次,时任敦煌市博物馆馆长的李岩云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外敌犯边。守边将士激战三天三夜,前线给养告急。河仓城官兵利用深夜及时送去军需,让士气大振,玉门关大捷。可是,河仓城的官兵由于食物短缺,竟饿死了好几个。听了这个故事,笔者感到河仓城是玉门关的血液和力量,更为官兵们的奉献牺牲精神所感动。

夕阳映照着残破苍黄的河仓城,使河仓城更显苍凉悲壮。正是:“玉关将士守边防,粮草先行兵气扬。凤去台空雄骨挺,残阳如血染河仓。”

1999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玉门关和河仓城进行全面维修保护,使千年丝路关城焕发青春 。2014年,玉门关(河仓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市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在仓城废墟中采集到麦、豆、谷物等各类粮食。这些粮食颗粒饱满,颜色如新,现存于敦煌市博物馆中,给后人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面对这些珍贵的食物,一位参观的诗人不由诗情飞扬,壮怀激烈——

玉门关之东的河仓城,一直在孤独地晒太阳。

但不失为一种壮景,破破烂烂,空空荡荡。

那堆积如山的粮食,早已被玉门关将士运完吃光。

偶尔遗落几粒,如金粒闪闪发光。

河仓城的名字,总与玉门关情深意长。

02

敦煌南仓,位于敦煌城东南仓门巷高处,现存仓廒8座,建筑面积1384平方米。这是敦煌市保存下来建筑最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的清代粮仓,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春秋代序,仍守望古城,见证历史。

敦煌南仓的建设,还得从清代敦煌大移民说起。敦煌自明代嘉靖年间闭关200年,旷无建制,土地荒芜。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边到敦煌,看到这里水源充足,荒野宜垦。于是上奏朝廷,建议从甘肃移民屯垦,为开发西域充备军需。后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5户,开垦荒田120250亩。由于朝廷政策优惠,地方措施得力,极大地调动了移民的垦荒积极性,垦区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边地敦煌再度繁荣。

乾隆43年(1778年),朝廷派来了刘猛将军,在敦煌监修粮仓,以储备军需。开始,粮仓计划建在城内。后经实地调查,发现城内大都为潮水聚集的低洼地,不利于修建粮仓。后便选址在城外南关沙梁,建成了敦煌有名的72座仓廒。仓内存粮三至五年不用倒仓换仓,而且不霉变、不生虫、不变质,被当地官民誉为“廒神”。南关粮仓储粮,不时救济灾民,刘猛深得民心。刘猛还酷爱农学,积极倡导当地农民用撒草木灰防治虫害,为保证粮食丰产发挥了积极作用,被亲切称为“活虫王”。

刘猛的威望越来越高,也引起了奸臣的嫉妒。他们诬陷刘猛把粮仓修建在城外,意图谋反时断绝官府用粮。朝廷听信谗言,将刘猛处死。时隔多年,敦煌父老上书朝廷,为刘猛申冤。朝廷派员实查,认为刘猛将南关粮仓建在城外高处,是为了防水防潮,保证粮食不变霉,为朝廷办了一件好事,并无谋反之意。于是,朝廷为刘猛平反昭雪。百姓们对体恤民情、清正廉洁的刘猛将军非常敬佩,他们在粮仓东大门外捐资修建了一座“廒神庙”,敬塑刘猛将军神像以作祭奠。每年上皇粮之日(农历七月廿六)“廒神会”,远近农民都会不约而同赶来烧香献牲,以示纪念。刘猛与敦煌南仓的故事,也在民间代代相传。

古往今来,敦煌南仓不仅发挥着军地储备粮秣的重要作用,而且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笔者曾多次陪同记者采访敦煌南仓,其建筑就地取材,坚固耐实。青砖墙基宽三尺以上,库墙上顶架是用当地西湖湿地产的胡杨木做梁、檩、椽,又用当地笆子场红柳笆子铺顶,修成驴脊梁形状,每座粮仓都有用红柳条压成鸡毛层伞状的四个大天窗,既不受雀害雨淋,又可通风透气,实用性很强。按今天的话说,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科学考究,独具匠心。据管理人员介绍,敦煌南仓至今使用,储粮完好不变质。2012年,敦煌市文物部门对敦煌南仓进行了修缮,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又有效地改善了仓储条件。敦煌南仓现为敦煌市粮食局南关粮库,被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历史文化街区。今天,“廒神庙”虽然从敦煌大地消失了,但是南关粮仓仍然屹立在眼前,并伴随着“廒神”的故事,引人走进一段既遥远又亲切的历史。

03

说起中国粮仓,它既是历史的演进,储粮的场所,更是民生所需,文明体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原始社会的地下或半地下窖穴,到秦汉的粮食仓库。我国粮食储存设施和储存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纵观历朝历代,各式各样的仓廪建筑,遍布华夏大地,发挥军需、备荒、稳市、恤农等功能。在岁月的烟云中,遗存的仓廪更是凤毛麟角,成为一种历史遗产和文化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境内的河仓城和敦煌南仓,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仍耸立丝路古道,守望新的敦煌。它们也被编入《中华粮仓集锦》(中华粮仓集锦编委会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华仓廪文化的瑰宝。

《中华粮仓集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详细介绍中华粮仓发展演变的专著。本书采用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时间为纵轴来展示中华民族粮仓发展史,以地域为横轴展示不同地域、不同粮仓的特点,集中展示了自古以来我国粮仓建设的经验和成就,体现了粮仓建设者的聪明智慧。

《中华粮仓集锦》共收入磁山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文化遗址等20个弥足珍贵的古代粮仓图文。河仓城、敦煌南仓榜上有名,实至名归。河仓城和敦煌南仓,在历史上曾为保证军民粮秣需要,保卫丝绸之路发挥过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中华文明增添光彩。今天,河仓城和敦煌南仓仍然身姿挺拔,因为它们的故事不老,精神仍在。

撰稿丨景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