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敦煌常书鸿先生的《九十春秋》,在回忆当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创建时,常书鸿多次提到一个人——龚祥礼。从书中的叙述得知,龚祥礼也是常书鸿先生在国立北平艺专时的学生,是1943年随常书鸿先生到敦煌,参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创立的成员之一。当时由于自己生病的特殊原因,他在敦煌莫高窟只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但是敦煌从此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一、跟着老师到敦煌去

龚祥礼是龚柯先生的原名,1916年出生于河南开封,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画。初学于河南开封师范艺专,193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当时在北平艺专执教的齐白石、常书鸿、黄宾虹、王雪涛、汪采白、潘天寿等画坛名家都曾教过龚柯。特别是常书鸿对龚柯的影响最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柯先生

据龚柯回忆,在国立北平艺专,有一次常书鸿在批阅学生的素描作业时惊奇地发现龚柯的素描画得十分到位,在众多同学的作业中水平高出一截,便专门把龚柯找来表扬鼓舞他。当知道龚柯在开封师范艺术科受到过严格的基本功锻炼,几乎把所有的石膏像都画了几遍时,常书鸿高兴地说:“这很好,想画好画就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来,你继续这样努力,把素描画得更好,画出颜色与色阶,以后无论你画油画还是国画都会很得心应手的”。常老师的这番话极大地鼓励了龚柯。

1939年,龚柯从抗战中西迁昆明的国立艺专毕业,被聘为昆明中法中学美术教员。1942年风华正茂的龚柯,怀着对艺术追求的雄心壮志,又和朋友来到兰州办了个“沙龙美术社”。

这一年10月,龚柯在兰州街上与自己的老师常书鸿不期而遇。这时候常书鸿先生正在兰州“招兵买马”准备赶赴敦煌,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去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常先生问龚柯:“愿意一同去敦煌吗?”龚柯对敦煌艺术向往已久,一听有机会和老师一同去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十分振奋,当即表示愿意加入常书鸿的队伍。常书鸿一听高兴极了,他握住龚柯的手说:“真想不到能在兰州遇到你,这是上天的安排,要我们相聚啊!”

常书鸿先生曾在他《九十春秋》中回忆:“在离开兰州之前,龚祥礼兴高采烈地准备了纸、墨、笔、颜料、尺子、图订、圆规等,虽然少得可怜,但我们简直是喜出望外了。”
1943年3月,龚柯跟随常书鸿和另外四个工作人员从兰州出发,乘一辆陈旧的敞篷卡车,历尽颠簸,来到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国立艺专教授常书鸿(前排右五)与师生在昆明

二、“我永远敬仰他”

回想起在敦煌莫高窟的日日夜夜,龚柯一直记忆犹新。当时莫高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的艺术研究所就设在一所破庙里,夜晚风铃响动,流沙袭人。他们吃的是粗粮咸菜,喝的是溪水,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然而,当他们望着无数个洞窟,看到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精美无比的壁画和彩塑时,便完全陶醉其中。于是,一种对前人智慧的敬仰,对保护和研究祖国艺术遗产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在常书鸿先生的带领下,大家以苦为乐,很快投入了保护和临摹敦煌艺术的工作中。那时候,洞窟内照明仅靠几盏煤油烟,龚柯和大家一样,一手拿着灯,一手拿画笔临摹,常常累得腰酸脖子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龚柯精心临摹了大量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九层楼(石璋如1942年拍摄)

1944年1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龚柯和董希文、张琳英、李赞廷(李赞亭)、周绍淼、乌密风、邵芳、李浴、陈延儒、辛普德、刘荣等成为第一批工作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在窟前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职工宿舍

在莫高窟,有一次,龚柯在临摹水月观音时,使出了浑身本领,尽量按原大原色临摹,常书鸿看后对他大加赞扬,这对他鼓舞非常大。在莫高窟的那段时间,龚柯不仅从常书鸿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在临摹壁画过程中领悟到了不少古代画师的精湛笔法。在此期间,他还有幸结识了国画大师张大千。通过向张大千请教,观摩张大千先生娴熟的绘画技艺,也使他受益匪浅。龚柯说:“在莫高窟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绘画的线条和色彩的构成以及构图的大胆设想,浪漫主义思想等,对我今后从事山水画创作影响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西海》 龚柯 198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峨眉清寿阁》龚柯 1982年

在莫高窟工作期间,有一件事对龚柯触动很大。为了坚持在敦煌长期工作,常书鸿先生将他在法国一同留过学的妻子陈芝秀和幼小的儿女从重庆接到了敦煌。但不久,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妻子经受不住荒凉大漠的寂苦,不辞而别,并在兰州登报宣布与常先生脱离夫妻关系。常书鸿虽然经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但依然坚守敦煌,执着地从事着自己的事业。这件事也更坚定了他跟随常书鸿先生奋斗到底的决心。

然而,由于当地冬天气候十分寒冷,生活异常艰苦加之劳累过度,龚柯的肺病复发了,他常常大口吐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难以支撑工作了。1945年的夏天,常书鸿托人送龚柯到兰州治病,经医生诊断,认为他的身体已经不能继续留在敦煌工作了,否则肺病加重就有生命危险。在常书鸿先生的劝说下,龚柯只好离开了他深深依恋的敦煌。

许多年来龚柯对此事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常书鸿先生顶住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在敦煌一干就是50年,先生的人品和追求艺术的精神始终影响和鼓舞着龚柯,他多次发自肺腑地说:“我永远敬仰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柯先生

三、回到阔别60年的敦煌

1949年,龚柯来到重庆参加工作。后因各种缘故,又辗转调回河南,从1950年起,先后任《郑州日报》和《郑州晚报》社美术编辑组组长。

龚柯曾担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郑州大学名誉教授、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先后创作了《夏溪图》《嵩门会月》《黄山奇秀》《黄山松云》《雪岭情深》《太湖秋雨》等画作。出版有《龚柯山水》挂历及由吴作人先生题签的《龚柯山水画集》《龚柯山水》等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秋雨 》龚柯 1980年

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李浴先生曾评论龚柯山水画说:“数百年与黄山结缘的画家何止千万,而龚柯先生的黄山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墨分五色、设色典雅,整个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动势,触动了观者的感情。”

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在敦煌莫高窟举办“敦煌研究院创建六十周年和常书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者和文化界人士都会聚到了敦煌。89岁高龄的龚柯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柯先生在看画册

望着眼前莫高窟天翻地覆的变化,龚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我们跟随老师常书鸿到敦煌,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北魏、隋、唐、五代宋元石窟壁画艺术,让我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熏陶,受益终身!”随行的河南电视台记者还专门为龚老拍了一部名为《老画家龚柯敦煌行》的专题片,专题片在河南卫视《河南与世界》栏目中播出,引起较大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柯先生在敦煌举办画展现场作画(右为本文作者)

2011年,龚柯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6岁。

(参考书籍:《九十春秋 敦煌五十年》常书鸿。)

撰文丨张自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