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种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便是编箩筐。编箩筐作为老百姓保留至今的一门传统手艺,一般采用荆条、竹材等原材料进行编制,但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的黄福玉却独辟蹊径,利用20多种颜色的塑料藤条混合编制花篮、花瓶、背篼等,外观大气、色彩多样,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9岁的黄福玉是个编筐能手,他从小跟父辈学习编筐技艺,并一直传承这种传统工艺,这一干就是40多年。2021年,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后,黄福玉搬迁到了大寨镇下王家湾移民安置区,他有了更多时间投入编筐工作。他表示,他有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可以用塑料藤条编制各种箩筐,瞬间吸引了他的关注。于是他开始用塑料藤条来编制,并将传统编制技艺和现代编制技巧有机结合,创作出当下流行的编制品,编出的成品不仅坚固耐用,还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14岁就开始学箩筐编制,那时候是用竹子进行编制,编好后可以售卖来补贴家用。”谈起箩筐编制,黄福玉侃侃而谈,“在开始编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弄一个宽25厘米左右的底口,将筐底的篾条收拢,再扯一根细长的塑料藤条,然后一圈圈地来往穿梭往上编,箩筐的雏形就出来了。为了使编制物更加牢固,在收口时需要用不锈钢钢丝进行锁边,一般需要一天才能编制完成1个箩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竹编主要是为了实用,现在编筐主要是观赏。”黄福玉介绍,编筐是个精细活儿,很考验人的耐心。一有空余时间,他就投身于编制工作,目前主要有花篮、花瓶、背篼等形式各样的编制品,箩筐因外观设计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欢。黄福玉编制的产品售卖价格比较亲民,相比网上的编制品更便宜,因大小而定,大的能卖150元左右,小的能卖60元,一年能卖几百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黄福玉不仅传承了编制技艺,还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来源 /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 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段天有

监制/ 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严家佳 编辑/李建芹

投稿/822996965@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告:即日起,“ 微昭通 ”微信公众号(wei-zhaotong)所推发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转载推送,一经发现,严肃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