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们的认知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关于楚文化的种种发现则揭示了长江流域具有同等的辉煌历史。身为长三角居民的我们,也应当对这两千年前文化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所了解,回望旧路,以鉴将来。

楚文化东进,如何在江东实现治理理想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是楚国建国的开端。楚人立国之初,国家地处南方蛮夷之间,贫弱、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在春秋楚成王时开始崛起,向外征服扩张,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在楚庄王时,楚国达到鼎盛时期,称霸各诸侯国。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导致国势逐渐衰败。公元前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尽得越国

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之后,楚人开始东进,这将楚文化的影响向东扩大。公元前506年吴人入郢后,楚基本上退出了江淮地区,但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楚国又重返淮河流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击败越国,囊括了整个淮南之地,楚国疆域延伸至东部沿海地区,在江南也推进到江东西境;公元前306年,楚又进一步攻占江东东境,尽收故吴旧地,设郡江东。随着楚国领土向东的推进,楚风俗文化也随之东渐,楚考烈王后期,春申君改封吴地后,他携带着晚楚文化,实现了楚在江东东境真正的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

在楚国疆土最广大的时代,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楚国的文化与社会风俗也影响着这片广阔的土地,其根基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在今天的湖南、长三角地区仍留有影响。

从荆条到铜矿:"蛮夷"走向中原

一般认为,楚国因在西周时期被分封于荆山一带而得名,《楚居》则记载,火神祝融其中一支后代部落的为鬻熊,其妻妣厉剖腹产后死去,巫师用荆条包裹裂开的腹部,该部落于是自名为楚,也就是荆条。

3600多年前,商代崛起,楚人的祖先被迫南迁,落脚于今天的湖北西北部荆山一带,这里与北方相比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楚人从中原来到江汉大地,一方面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又与南方百濮、扬越等方国部落相互交流,彼此影响。譬如,楚人最初使用中原"殷式鬲",为适应南方多汤汁的饮食习惯,将器型改良为鼎足高、容量大的"楚式鬲"。

从血统上看,楚人是华夏旧族,但由于文化习俗的原因,北方商王朝把楚人视作蛮夷。在周文王姬昌的反商大业中,楚人也受到了召请,然而,周灭商后,周王分封自亲戚始,并未分封远在南方的楚人,直到周成王时,才授爵子男,分封五十里。这一时期的楚刚刚建国,贫瘠而落后,在后来的诸侯会盟中也未得到应有的礼遇。昭王南征后,楚国放弃了向中原王朝恭顺妥协,转而致力于国家富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绿山的发现,导致春秋时期,国家硬实力的急剧提升

春秋时期,铜是铸造兵器、礼器、乐器的主要来源,影响着宗教祭祀与战争,铜储量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春秋时铜绿山形成了科学完整的采矿系统,包括通风、排水、矿石提升等,累计产铜量惊人。西周末年,趁周王朝衰微,楚武王熊通改良兵器、发展战车技术,四处征战、扩张领土,征服随国夺得铜绿山,大大助理了楚国的强盛。逐渐地,中原国家开始感觉到来自楚的强大威胁,周王朝也迫于武力而正式承认了楚国。

"问鼎"之后:楚文化迎来蓬勃时代

公元前688年,楚成王熊恽在位期间,楚国军队北上,征服权、罗、邓、绞、申国,后又不断扩张版图至地方千里,对华夏世界形成了新月形包围。就在几年前,齐国为解决宋国内乱,主持召开春秋时期诸侯首次盟会"北杏之盟",尊王攘夷,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作为维护中原秩序稳定的诸侯之长,齐国联合中原各国对抗日渐强大、四处侵略的"南蛮"荆楚。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八国军队,以楚国不贡包茅为由向楚国施压,经过谈判,成功遏制了楚成王北上的势头。

插入:楚庄王向中原学习,提出"止戈为武"观念,最终登上霸主

楚成王的称霸梦想并未就此消失。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联合各国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企图接替齐国成为新的尊王攘夷的诸侯领袖,宋楚爆发泓水之战,宋军因宋襄公等待楚军渡河而错失良机大败。春秋时期的贵族战争受礼的制约,比试量力必须建立在道德、诚信的基础上;而非礼的荆楚蛮夷战胜了崇礼的中原宋国,反映出周王室礼仪制度逐渐崩溃,楚国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开始被效仿。

楚庄王即位后,肃清国内乱局,继续向外扩张,来到洛水之滨阅兵,作出了著名的问鼎中原之举。周大臣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回击,凭借强调德性与精神震慑楚庄王,也自此开启了楚国的中原化之旅。自楚庄王始,楚国开始学习中原礼仪文化,在外交等场合逐渐与其他诸侯国靠拢。战胜郑国后,楚庄王按照中原礼仪接受了郑襄公的请罪,与郑国议和;战胜陈国后,楚庄王恢复其国家;提出"止戈为武"观念,这一系列仁义之举代表着楚国逐渐由蛮夷走向华夏文明,也使得楚庄王终于登上霸主之位。

然而,楚庄王死后,由于人才选拔机制弊端,国内人才流失,政局日益动荡,申公巫臣叛往晋国,联合吴国夹攻楚国。楚灵王自缢后,楚国的霸业逐渐凋敝,被灭族的伍子胥叛往吴国,帮助阖闾上位,推行其灭楚复仇计划,吴兵一路长驱直入攻入郢都。楚国遭受重创,迁都纪南,又在昭王、惠王两代中休养生息,于新的都城重新振作,这与楚国所奉行的老庄哲学有着深厚关系,仰赖于楚国几代之间逐渐积蓄的文化力量。

从楚昭王时代起,楚国的文化发展走向高峰。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四个世纪,楚国就已经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之路,有蜻蜓眼、人骑骆驼铜灯等物件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楚国商人足迹广布,经济上的开放性极大。楚国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独特风格,有着远超中原的浪漫情怀与想象力,楚人崇凤而贬虎,楚文字字体更修长、笔画更富于变化,像飞鸟一样灵活,演变出头身尾爪,被称为"鸟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昭王时期已开辟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上为人骑骆驼铜灯,下为鸟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迟来的礼乐与贵族的末路

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中原诸国经历着礼乐道德急剧崩坏的过程,功利逐渐取代礼仪,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昭惠中兴"后,随着北方三晋的崛起,楚国北部边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疆域不断缩减,楚国的王权也受到封君制的严重威胁。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生活极尽奢华,广泛使用奢侈华美的彩绘漆器、家具,制衣遍用绢、纱、罗、绮、锦、绣。

公元前383年,魏国名将吴起受魏武侯猜忌,愤而投奔楚国,向楚悼王献计变法,卓有成效地激活了社会活力、促进了边疆开发,但因强烈威胁到贵族利益,吴起在楚悼王的葬礼上被诛杀。吴起变法失败的同时,秦国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两国变法差异的根源在于其民族本性的不同:生长于丰饶南土的楚人在被中原"文明化"以后,民族性格怀柔崇礼,西北苦寒地域的秦人则粗犷、尚武而团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国贵族广泛使用奢侈华美的彩绘漆器

由于楚国贵族势力过于稳固,屈原广纳贤才的改革政策未能施行,权贵集团内部的斗争和消耗,使得楚国在变法成风的战国晚期逐渐没落。反秦联盟在函谷关大败后,楚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减弱;张仪以六百里土地骗得楚怀王与齐国断绝来往,更使楚怀王怒而草率出兵,与秦战于丹阳,损失大量土地,被迫议和。楚国深厚的贵族礼乐传统使得楚怀王再一次相信了秦人的计谋,前往秦国"迎娶公主",被囚于秦咸阳,三年后郁郁而终,楚国也接连被秦人入侵,被迫几度东迁。

中原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原的高度文明与边缘国家的野蛮气质相结合后,这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会迅速增长;可是,一旦边缘民族的质朴、好战精神被中原化磨灭,边缘国家往往就走向衰落。楚国最后的岁月中,工艺技术出现了明显的倒退,青铜器铸造简陋,郢都制漆业水平一落千丈。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这个出身蛮夷、因致力于中原化而逐渐强大起来、最后却毁灭于礼乐与贵族政治的国度,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参考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作者:杨颖

文:杨颖 图:来自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