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脱水产生反硝化。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高考地理题目。图据网络

2024年高考地理(广东卷)公布,最后一道简答题聚焦四川仁寿牛角寨大佛。记者注意到,该简答题分值高达22分,是整张试卷中分值占比最高的一题。

答题者说:一道像化学题的地理题

“高考结束后,我就在网上刷到了这道题,因为涉及仁寿,所以格外关注。”仁寿一中强基班地理老师崔绿叶说,这道高考题考察了三个方面的知识:基于地质构造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基于材料信息说明硝酸钠的变化过程,主要考察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基于区域认知,分析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仁寿高家大佛。图由仁寿县文广旅局提供

据了解,牛角寨石窟又名仁寿高家大佛,始凿于唐代,延续至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及石刻分布在牛角寨、坛神岩近两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现有造像101龛1519尊,碑记一通。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位于44号龛,半身坐像高15.85米,宽11米,坐西向东,双手合十,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崔绿叶介绍,牛角寨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接,层峦叠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作用强烈。神秘而美丽的紫色石英砂岩在这里发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仁寿高家大佛。图由仁寿县文广旅局提供

“本题充分体现了学科融合的思想,精通化学的同学做题时一定如有神助。但是它仍然是一道地理题,同学们只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材料,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也能得出答案。此外,近年来的考题充分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的思想,着重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知识的考察更融合、更深入、也更全面。”崔绿叶说,“地理考试更是如此,材料包罗万象,囊括祖国大好河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华夏瑰宝,通过高考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更要对其人文素养,思想品格,家国情怀等多方面进行考。在高考场上再一次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民族之魂。”

出题者说:已在当地跟踪观察2年

记者注意到,此题援引2023年7月《地质论评》刊发的文章《四川仁寿牛角寨石窟盐风化作用机理与气候响应》。作者是任科法、谢振斌等。

6月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谢振斌介绍,通过两年来对牛角寨温度、湿度和降水等信息变化的收集整理,发现气候的变化,最终引起盐风化对石窟造成破坏。“盐风化对石窟的影响是普遍性的,我们的研究主要是聚焦气候变化对盐风化的加速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仁寿高家大佛。图由仁寿县文广旅局提供

谢振斌解释说,盐分随着降水浸入岩体后,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变化,硫酸钠会吸水变成芒硝,体积增大数倍,对岩石硬力造成破坏。“有时温度湿度变化很大,一天就能循环结晶一次,造成一次破坏。”谢振斌说,“根据我们的监测,大佛在阳光下的温度大概可以到六七十度,如果突然下雨,就像把烧过的石头突然放进冷水一样,它自然会有裂纹,后期再加上芒硝和硫酸钠反复膨胀和收缩,就会加速对硬力破坏。”

谢振斌表示,目前盐风化的解决方案,还是要从修保护性的建筑来做,防止文物日晒雨淋,尽可能让它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相当于修个建筑,把文物放到房子里面来保护,然后再说下一步的病害治理等。”

文保部门:欢迎更多人加入文保队伍

“看到仁寿高家大佛被列入高考题目,作为一个文保工作者,自己感到非常高兴。”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科科长汪海滨说,通过高考题目,引起更多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一件大好事!

“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基层也是不遗余力。以仁寿高家大佛为例,它面临的风化问题应该也是全国全世界石窟面临的难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项目。”汪海滨说,“欢迎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文保队伍,实现全民保护。也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尤其是广大考生多来眉山走一走看一看!”

仁寿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风化是石窟常见病害,也是世界性的保护难题。近年来,当地先后对牛角寨石窟开展活动场所规范整治,实施危岩体抢险加固、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生物病害监测等多项保护性项目。“我们对大佛周边降水量、二氧化碳、菌种、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了长年监测,接下来会启动石窟窟檐保护项目和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编制生物病害治理方案,缓解风化对大佛的影响,尽最大努力保护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