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已有经验、认识规律和学习动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据、有物、有序、有趣的问题,在问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四个维度综合考量,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迈向高阶思维,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 | 中国教师

作者 | 靳辉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中学

原标题 | 《以问题之钥开启学生好奇之门》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通过问题驱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关注其思维过程,评估其思维成果。

然而,不同的问题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呢?

问之有据

指向真实性和科学性

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路径。

因此,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必须与真实情境相关联。 真实情境是综合信息的复合体,大量的信息隐含在情境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细致剖析,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整合,进而培养高阶思维。

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问题设计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要求设问必须准确无误、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具体明确,不能存在知识逻辑错误、指向不清、信息表述混乱或有歧义等问题。

此外,设计的问题还应具备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提供的数据应真实可靠,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应有科学依据、实验支撑和现实可行性,以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问之有物

指向挑战性和开放性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来看,设问需要落脚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

唯有处在这一区间的问题对学生才具有挑战性,才能够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他们感受到单凭简单学习、习惯思维和常规推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开放性问题没有限定或固定的思考方向,不拘泥于唯一答案或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多次运用概括、综合、评价、创造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多角度分析问题情境、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元认知的调节、管理和监督作用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通过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和管理,持续进行自觉且积极的监控和调节,以确保思维的高效运转,促使问题有效解决。

问之有序

指向层次性和逻辑性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认识问题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都遵循这一自然法则。

中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顺利从起点直达终点,在认识过程中总会遇到某些思维节点或过程的挑战。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在问题的起点与终点之间适时搭建思维支架,协助学生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问题结构单元。

这些问题应该逻辑连贯,每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拓展延伸和深层挖掘。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起到思维的定向作用,又可以起到启发作用,帮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不同维度的信息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迈进。

问之有趣

指向趣味性和启发性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来看,兴趣无疑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它是一股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人们认识新事物、探索未知真理。

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对那些深深吸引自己的问题投入更多思考,花费更多时间。

问题的趣味性如同一把钥匙,能有效开启学生的好奇之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种认知方式协同探索。

同时,思维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学生在迈向高阶思维的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些阻碍或断点,因此问题设计还应具备启发性,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连接这些断点,形成全面、系统、深刻的思维体系,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设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已有经验、认识规律和学习动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据、有物、有序、有趣的问题,在问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四个维度综合考量,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迈向高阶思维,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认为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