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红炉,烧黑炭,锻生铁,锤红胚,坐南朝北打东西……

走进挖色镇康廊村3组,时不时有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来。寻声而去,在一间摆放着火炉、煤炭、水缸、铁钳、锤子等工具的白族民居中,一位中年人将铁器从火炉中取出,移至大铁墩上,敲击、定型、冷却……

他叫杨玉章,是大理传统铁制农具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干这行已经三十多年了,主要是给村民打一些传统的农耕用具。”杨玉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55岁的杨玉章,18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打铁,一锤又一锤开启了自己的“炉火人生”,一干就是37年。杨玉章的铁匠铺子就在自家的院子,院里不停运转的风炉和敲打声,传统的打铁技艺在这里每日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挖色街天,杨玉章就带着打造好的农具到街上售卖,他制作的铁器精美实用,有六齿钉耙、镰刀、泥铲、锄头、铁锤、扁担钩子、门扣等。农忙时节,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他家预订铁器,有时候要做的铁器多,忙不过来,妻子和儿子也一块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注是关键。”杨玉章介绍,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每一件铁器的打制,要经过选材、烧火、锤打、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而对火候的掌握,全凭铁匠的眼力和经验。虽说吃的是技术饭,干的依然是力气活。每天生火、烧铁、抡锤……这些步骤杨玉章不厌其烦沉浸式地重复,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门手艺,一生坚守。如今,杨玉章将这门技艺传给了儿子,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谋生的手艺,其中更包含着一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之心。“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不易,希望能被更多人了解,适应社会发展,越传越广。”杨玉章坚信,只要匠心不改,铁匠的火炉就永远不会熄灭。

来源:小镇挖色

编辑:陈琳玲

值周:张辉 杨丹妮

主编:李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明城市建设我知道

问: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总分和测评方式?

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由材料自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各占20分、40分、40分,特色指标占3分,共103分构成,测评数据采取材料自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3种方式采集。

 大理·人物 | 杨玉章:千锤百炼,炉火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大理·人物 | 杨玉章:千锤百炼,炉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