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太平洋舰队的第四潜艇旅中,一艘名为K-431的潜艇在进行两个反应堆的活性区更换时发生了一场核灾难,导致广泛区域受到放射性污染。

一些专家认为,普里摩尔地区的核事故,后来被称为查兹马湾核事故,以及随后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根本原因相同:专家们违反了指示,因为他们已经过于习以为常,认为可以非正式地与原子进行交流。然而,任何指示的违反都可能导致意外事件,可能是灾难性的。这就是查兹马湾发生的情况。遗憾的是,这次事故没有得到重视。最后导致,第二次更为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可能就不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太平洋舰队第四潜艇旅的潜艇K-431在30号船厂的“查兹马湾”(注:机翻音译)进行维修。进行的是计划编号为1的例行操作,即更换两个反应堆的活性区。在这个时候,潜艇的反应堆舱上方已经切割和拆卸了轻型和重型潜艇壳的元件,并安装了一个特殊的技术结构,即所谓的换载小屋。潜艇旁边停泊着浮动维修车间号133,该车间配备了专门用于更换活性区的设备。但是潜艇却处于“第三船体”的位置。靠近码头的是浮动的控制和剂量测量船(ПКДС),离码头不远的是正在维修的K-42核潜艇。

更换活性区的工作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岸基技术基地(БТБ)的专家执行,他们此前已经进行了几十次类似操作。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技术基地本身也需要维修。该基地在五十年代末建造,旨在进行反应堆的维修和更换,以及存储核反应堆的热发射元件(ТВЭЛ),埋藏固体放射性废物和处理液体。但实际上,岸基技术基地已经无法履行这些职能。其复杂且昂贵的设施已经处于紧急状态。存放燃料元件的地方基础已经破裂。高放射性水通过裂缝渗漏并流入海洋。用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系统几乎从未被使用过。取而代之的是,“熟手们”找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将水泵送到专门的技术油轮中,将其稀释至“可接受水平”,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排放到海洋中(在专用试验场附近)。

岸基技术基地的活动在形式上受到各舰队的技术管理机构,更确切地说是它们的特殊部门的监管,这些部门配备了所谓的“物理学家”。但当技术基地到处都变成了废铁堆时,而且开始使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来处理放射性废物时,这些“技术人员”决定摆脱它们:否则,他们最终将不得不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和懈怠负责。将技术基地直接移交给潜艇旅是由苏联海军主要技术管理局发起的,这似乎有些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8月9日,K-431号潜艇的换载小组军官们成功地在一个反应堆上成功更换了活性区,但在更换第二个反应堆时发生了事故。问题在于,当所有元件装入反应堆后,盖子被放置并"紧缩",然后对反应堆进行液压测试,即用水施加36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但船尾的反应堆无法承受所需的压力,压力增加了12千克/平方厘米。根据指示,应立即向苏联海军主要技术管理局的领导层报告这一情况。如果按照指示,太平洋舰队技术管理局(ТУ ТОФ)的专家也应该在潜艇上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但无论是8月9日还是10日,他们都不在潜艇上。换载小组决定不报告问题,并在随后的8月10日自行解决故障。也许,如果不是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他们可能会成功。问题在于,泄漏的原因是一个陌生物体进入了密封圈。他们决定抬起反应堆的盖子,然后清理铜环,并将盖子放回原位,然后再次进行液压测试。

于是,这个悲剧性的1985年8月10日星期六到来了。换载小组的军官们解开了反应堆盖子的固定装置,然后浮动维修车间的起重机开始慢慢升起盖子。专家们计算了起重机可以升起盖子的高度,以避免引发链式反应。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盖子开始升起,并且还有补偿栅栏以及其他吸收器。这造成了一种紧急情况,随后的事件发展取决于任何偶然事件。而,就像经常发生的那样,偶然事件发生了。

盖子连同补偿栅栏和吸收器一起悬挂在浮动维修车间的起重机上,这个起重机很可能会晃动,因此在此期间,有可能使起重机抬高盖子到不允许的高度。就在这时,以约12节的速度,一艘鱼雷艇驶入了海湾,完全无视了岸上哨兵放出的警示信号,掀起了巨浪。这自然而然地使得带有起重机的浮动维修车间摇晃起来。由此,反应堆的盖子与整个吸收器系统一起被拉到了不允许的高度,于是在12:05分,反应堆达到了启动水平。巨大能量的链式反应开始了。随后,反应堆及其周围的所有物质都向上喷射。换载小屋在这场闪光中无影无踪,换载小组也消失了。带有起重机的浮动维修车间被抛入了海湾。这个重达12吨的反应堆盖子垂直向上抛了一公里多高,然后坠落到了反应堆上,将其下方的船体撕裂开,水立即涌入反应堆舱。不仅海湾和其中的船只,而且与海湾相邻的区域、工厂和村庄都受到了放射性污染。风正好从海上吹来。几分钟内,K-431号核潜艇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放射性。不同地点的伽马射线水平超过了卫生标准的几十甚至几百倍。而爆炸中心的辐射水平后来通过一位遇难军官的幸存婚戒被测定为每小时90000伦琴。

这就是副海军上将赫拉姆佐夫在回忆中所说的事件:“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值班官的声音颤抖着汇报说,在查茨姆发生了反应堆的热爆。起初,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毕竟这不是核爆炸,我稍微松了一口气。我立即赶到了工厂,大约在下午4点钟到达。汽车直接驶向码头。周围一片空旷,一个人也没有。我立刻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很明显:K-431号正在沉没,反应堆舱已经被水填满,并已开始流入船尾舱。决定马上采取行动——像在船坞里一样将事故潜艇放上干船坞,但这需要将浮动维修车间拖到港外,并解除事故潜艇与岸上的所有联系:系泊、电缆、通风系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潜艇脱困后,它被拖曳到了干船坞上。K-431停止了下沉。一支由舰队参谋部的军官组成的应急队伍抵达了潜艇。当反应堆舱被抽干,潜艇重新浮出水面时,损坏的船舷被焊接起来。这使得K-431能够再次靠近剂量测量船。舰艇上的辐射安全服务(СРВ)的军官们登上了潜艇,开始测量事故区域。直接在事故区域和潜艇上工作的是军官们,而没有紧急服务的水兵。工作于8月23日下午4时结束。每天在事故区工作的团队都会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第二天又有一个新的团队到达。因此,大约有150人经历了事故区。在工厂和村庄里,既有建筑工人,也有海军化学防护团队的人员。

在事故处理期间,海军领导实施了完全的信息封锁。工厂迅速设立了封锁线,并加强了通行管制。晚上,斯科托沃-22村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由于没有通知村庄居民有关事故及其后果,村庄居民面临着不必要的放射性辐射风险。8月23日下午4时,K-431被拖曳到了帕夫洛夫斯基海湾,这曾经是第4潜艇舰队的主要基地。它在那里停留直到2010年,然后被送往“星”造船厂进行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查事故的委员会由海军总参谋部的GTU主管诺维科夫上将领导。委员会得出结论,事故的原因是违反了管理文件,并且对重新装载过程的监督不足。然后,太平洋的“切尔诺贝利”被严格保密。调查材料被安全地存档起来。

为了清理事故后果,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区域被分为两个区域:事故区和放射性沉积区。事故区包括工厂区域和潜艇周围半径为170米的海湾水域。第二个区域涵盖了工厂区域、毗邻的岗哨、位于Sysoeva湾的海岸技术基地。在这个区域里,清理工作不仅由军事人员进行,还有平民。

总共有约2000人参与了事故后果的清理工作。大多数人的个人辐射剂量未超过5伯,但有290人接受了增加的辐射照射。7人患有急性辐射病,39人出现了辐射反应。总共有超过950人被认定为受害者。

5-7个月后,整个工厂区域的辐射环境恢复正常。事故发生后两个月,海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降至初始背景水平。自然观察结果和大量的生态调查表明,1985年在切尔诺贝利湾的K-431潜艇事故没有对海参崴、其海滩地区和斯科托沃-22村造成可测量的辐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