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年仅16岁的刘汉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镇上第一位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被村民们誉为“神童”,前途不可限量。

随后,刘汉清的人生运数急剧下滑,从挂科、退学,到回归家乡,靠每月400元的低保度日,甚至蜗居在一幢屋顶见光的农舍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那么刘汉清到底经历了什么?昔日人人称颂的天才少年,为何沦落成政府接济的低保户呢?

村里飞出个“金凤凰”

刘汉清出生于1964年,是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从小,刘汉清就展现了超常的记忆力,凡是他看过的书本典籍,都能做到过目不忘。

从这时起,刘汉清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村民眼中的“天才少年”

1980年,即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年,全国共有333万人参加高考,而录取人数只有28万人。

在录取率低至8.4%的大背景下,刘汉清凭借398.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热处理专业,自此达到人生巅峰,成为父母与同村人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

那年盛夏,刘汉清成为双沐村响当当的重点人物。父亲在家中大摆筵席,宴请全村人吃饭。

村长兴高采烈地带头发言:“真没想到啊,我们小山村还能飞出一只‘金凤凰’!”

对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村民们从不吝啬夸奖,仿佛自家孩子考上大学一般,每日沉浸在喜悦之中。

开学在即,全村人锣鼓喧天地将刘汉清送到河边搭船。此时,从村里出去,没有陆路,只能靠走水路,乘船到镇江后再搭火车。

那是16岁的刘汉清第一次出远门,心情激动又欢喜。由于路程过远,刘汉清整整乘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却丝毫不感觉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哈尔滨后,刘汉清瞬间被优美的山光水色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他从未见过如此充满异域情调的地方。

回忆起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刘汉清一度认为恍如隔世。

刘汉清从小由外婆抚养长大,性格懂事温和,学习认真刻苦。在记者的采访中,刘汉清云淡风轻地表示:“我在小学、初中,年年都是全校第一。”

直到高中,父母生活好转,才将刘汉清接到戴南镇读书。初入高中时,由于城乡教学差距大,再加之本人不适应,刘汉清的成绩一度下滑。

等到适应镇上高中的学习节奏后,刘汉清便稳坐年级前三的宝座。班上共有七十多名学生,刘汉清的成绩虽处于中上游,却是当中不起眼的一个。

同学们对他的印象众口一词:“个子矮小,温温和和,不爱说话,存在感低,但脑子很聪明,很喜欢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1979年,刘汉清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成绩不理想,故选择复读。

次年,刘汉清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当时,哈工大是首批被列为“985”、“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为我国的航天领域输送了不计其数的人才。

总之,刘汉清的早年人生如开了挂一般,达到了别人可望不可即的巅峰,可他后来为什么又跌入谷底了呢?

疯狂研究数学

初到哈尔滨时,刘汉清略有一点不适应。诸如,北方的主食是馒头,不易消化,而搭配的咸菜又太咸了。

不过,这些不适应在考上大学的喜悦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此外,刘汉清对善良随和的同学甚是满意。哈工大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哈尔滨本地,性格豪爽且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新年,刘汉清并未回老家,一位同学得知后,当即邀请刘汉清来自己家过年。

进入哈工大的前两年,刘汉清的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却一直处于中上水平。

刘汉清的班级共有二十多名学生,而刘汉清恰恰是其中最小的。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亲切的外号“老疙瘩”,这是东北家庭对最小孩子的称呼。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简单而平凡,每日三点一线,学生们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来回穿梭。

唯一的课余乐趣便是打篮球或是看电影。在大学同窗翁一武的印象中,刘汉清的性格很好,与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只是不擅长干活,也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唯一的兴趣便是研究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高三那年,刘汉清读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迟的这部文学报告发表于1979年,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在刘汉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上大学的前两年,刘汉清一直将研究数学作为业余兴趣,并未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直到大三,刘汉清再次阅读了那本启蒙书籍——《哥德巴赫猜想》

自此,刘汉清像是打开了身体的某个开关似的,开始疯狂地迷恋上数学,深深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德巴赫猜想》

此外,刘汉清将故事中的陈景润先生作为人生榜样,立志要成为像他一样伟大的数学家。

自从一头扎进数学的世界后,刘汉清便觉得现实生活索然无味,他开始不去上课,不去考试。

最夸张的是,刘汉清对数学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每日只睡两小时,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沉迷数学研究

辅导员发现刘汉清的奇怪举止后,连忙找他谈话。但刘汉清根本听不进去,他早已将热处理专业抛诸脑后,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学术疯子”

大四时,刘汉清因几门学科不及格而无法毕业。学校本着对学生的爱护,又给了他一次补救的机会。

于是,刘汉清被降到81级学习。然而,在重新学习的这一年,刘汉清还是像中了邪一般研究“数论”,连校长与主任的劝说也不听。

临近毕业前一个月,学校迫不得已地将刘汉清的父亲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主任遗憾地说:“汉清很聪明,大学前两年的成绩很优秀。可自从他迷上数学后,完全放弃了专业课,现在成绩一塌糊涂,我们也没辙了。”

见到父亲的那一刻,刘汉清心中虽有愧疚,却不懂如何表达。父亲心里不舒服,又不忍心责怪他,只好相视无言。

失败的研究成果

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许多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在成名之前大都经历过“疯魔”的阶段。不过,刘汉清“疯”得有点过头了。

据刘汉清的同窗路杨志陈述:“他太偏执了,一直我行我素。我们多次劝他转专业,转到数学系,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数学研究了,可他偏偏不转,非要一心二用。”

最终,刘汉清收到了学校的肄业证书,而非毕业证书。没有毕业证书,就享受不到国家包分配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1985年,当其他同学陆续被安排到航天工业部等企业工作时,刘汉清从哈工大退学,带着写了多年的手稿回到家乡。这一年,他才21岁。

村民们对刘汉清的所作所为疑惑不解,对于刘汉青,大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欣赏与骄傲,取而代之的是失望与遗憾。

而回到老家的刘汉清没有立刻外出找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而是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夜以继日地钻研数学。

与此同时,刘汉清的弟弟赵舒平正准备参加高考。兄弟俩一人跟父亲姓,一人跟母亲姓。

弟弟赵舒平对于哥哥的行为甚是不解:“我哥回家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搞研究,也不跟我们说话,整整持续了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1987年,刘汉清的一位高中同学前来探望他,当即被吓了一跳。此时的刘汉清长发披肩,满脸胡渣,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外表。

刘汉清的房间十分简陋,床旁边便是一口米缸,米缸上放满了数学书、手稿以及诗集。

对于自己的选择,刘汉清丝毫不觉得后悔,反而引以为傲。然而,在外人看来,刘汉清已经彻底疯了,变成了学术的奴隶。

后来,这位同学曾多次上门看望刘汉清,并与他聊天、交流,倾听他的学术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1989年,刘汉清苦苦坚持了四年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不过,此时的刘汉清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该如何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于是,他向一位远在美国的同学请求帮助,求他将自己的成果翻译成英文,再发表至网上。

而后,一位挪威数学家就刘汉清的论文提出疑问,刘汉清作出反馈,又请同学进行翻译。自此,再没有下文了。

为了检验刘汉清的研究成果,美国同学再次挺身而出,将论文寄给曾经参与过《哥德巴赫猜想》创作的潘承彪教授。

然而,潘教授在浏览完论文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第五页中,有个论点没有被证实正确性,接下来的所有论证都没有意义。”

这也就意味着,刘汉清努力多年的成功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依靠400元低保度日

尽管成果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但刘汉清仍未停下研究的脚步。

直到2007年,刘汉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再也无法支撑他彻夜未眠地搞研究。

镇上的医生告诉他:“你现在有很严重的焦虑症,这才导致频繁失眠。我先给你开安定的药,其他只能靠你自己调整心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刘汉清受到失眠与焦虑的双重折磨,每天都需要服用大量的安眠药才能勉强睡一两个小时。

醒来后,刘汉清又陷入永无止境的焦虑之中。无奈之下,刘汉清只好暂停对“数论”的研究。

至于为何是“暂停”,而非“停止”,刘汉清表示:“我热爱数学,现在是身体熬不住了才被迫停下来。等我身体状况好了,还会继续研究。”

2008年,镇上的学校邀请刘汉清去当小学老师,却被刘汉清以“病重”为理由推辞了。

村里人常常背地里数落刘汉清,将他作为坏榜样,对孩子说:“他是个书呆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什么活都不会干,还要靠父母养着,你千万别学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刘汉清父母的心中如针扎一般,却还是决定支持儿子的研究。

母亲刘加红对儿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就算他没毕业,没结婚,没工作,无儿无女,却还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一直相信他。”

不过多年后,父母逐渐老迈,搬到了小儿子的平房居住,独留刘汉清一人居住在老房子里。

老房子破败不堪,只是厨房有一盏灯。除了桌、椅、床等基本陈设外,冰箱、电视、风扇等家具一无所有。

后来,刘汉清向村里申请了低保,每月可以领到400元的补助,过着紧巴巴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的住所

2017年,昔日的同学在新闻上得知刘汉清的现状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网络上发起众筹,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捐款。

就这样,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刘汉清的老房子翻了新。村里还给他家里拉了网线,集资为他买了部手机。

弟弟赵舒平对哥哥也是“恨铁不成钢”,嘴上虽有埋怨,心里甚是不忍:“这么多年了,他像一头牛一样,栽在研究上。算了,他想研究就研究吧,父母我来养。”

2021年,刘汉清年近六旬,可他仍旧孑然一身,无妻无儿,依靠低保度日。偶尔,他也会务农,但由于不擅农活,务农的收入也很微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汉清

多年前,记者询问刘汉清:“你觉得自己的人生算不算成功?有没有想过改变现状?”

刘汉清云淡风轻地回答道:“什么是成功?有钱有事业就是成功了吗?我觉得我把数学研究好了,就能称之为成功了。至于现状,我不想改变,我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心灵上的自由。”

就这样,曾经16岁的天才少年终究“泯然众人矣”,成为依靠低保勉强度日的落魄汉。

不得不说,刘汉清是偏执且矛盾的,一味沉浸在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幻想中。他曾多次强调,不愿牺牲自己的事业与梦想去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人生。

殊不知,他的落魄现状以及对父母未尽的孝道,何尝不是追求事业造成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