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16日,在倾盆大雨中,30辆苏军坦克攻击了日寇步兵第2中队驻扎的145高地,日军负隅顽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但在东北的关东军却利用虎头要塞负隅顽抗。苏军重火力覆盖,结局是可怕的,当苏军调查人员抵达时,至少100具尸体四散,“军官的死相尤其凄惨”,而他们的死亡仅是延迟了其他地段的陷落而已。

8月16日后,虎头要塞的战斗彻底沦为一场猫鼠游戏。苏联工兵和步兵占据地面,日本人则在坑道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没有投降的打算,这一点在8月17日杀害劝降使者时得到了验证。当所有停火请求均遭到拒绝之后,苏军立刻用弹雨回击。《八月风暴》中写道:“自行火炮、火箭炮和其他武器进驻114高地的背坡,炮火和空袭使日军反击部队死伤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步兵第4中队位于要塞最北角,号称“固若金汤”的工事在一天之内陷落。炮兵第2中队的据点也摇摇欲坠,到17日只有75名守军幸存,残余部队不得不向主防御工事突围,但大部分被俘虏或击毙。

8月17日大约22点,苏军在强大的炮兵掩护下展开总攻,这次攻击持续到18日黎明——第255步兵营试图进入地下,日军则用平射火力回击。为避免伤亡扩大,瓦尔文上校命令部下撤出。

虚幻的希望出现,流言蜚语在日军当中不胫而走:“一定要坚持到晚上!”“莫非援军已经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来的只有苏军的重型火炮,第224大威力榴弹炮旅第6连上交了一份报告,宣称仅用8发炮弹就解决了4个炮塔。在重型炮弹的轰击下,混凝土顶盖崩塌,进出通道化为一个小湖,倾盆大雨从弹坑中奔涌而人。战斗胜负已定,唯一的悬念在于结局——确切地说,是守军投降还是鱼死网破。

19日上午,当进攻者逼近时,日军“自决”的爆炸声响起,只有少数人遁入要塞深处,靠污水和干面包苟且偷生。

苏军开始收敛尸体,他们对日军的命运漠不关心——毕竟,对方弹药告馨,而战争已经结束,强攻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在必经之路上架设机枪,在突围的小股日军中,只有少数人得以逃生。

在地下,数百名日本开拓团平民和伤员被士兵挟持,8月9日,他们曾匆匆进入地道,试图获得庇护,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当军官们置投降诏书于不顾时,便证明了这必定不是一支保护民众的队伍。

肃清坑道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为消除零星抵抗,苏军使用了瓦斯气体,使死亡变成漫长的折磨。23日来临时,只有虎啸山(145高地)处在日军的控制之下。随着乌苏里江畔的炮声减弱,60余名幸存者陷入了迷惘:休战持续了几天,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行动。

有人天真地认为,和平将持续很久,但远方的浓烟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这是苏联人在对主阵地实施爆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8月26日拂晓,虎头要塞的末日临近。20门重迫击炮、10门重型榴弹炮和1000名步兵构成了庞大的进攻阵容,而抵御这一切的,只有一门反坦克炮、几挺机枪以及60名形容枯槁的守卫者。 冈崎哲夫在一个远离山头的地方站岗,突然,巨大的声响震动了山谷,虎啸山上烟雾弥漫、尘土飞扬,苏军决心已定,这是对虎头要塞的最后进攻。

空中出现了三发信号弹,“乌拉”的怒吼声在原野上回荡,幸存的日军也声嘶力竭地呐喊。山顶周围枪声大作,但没过多久,三八式步枪的零星射击就被冲锋枪的急促扫射压过。

许多装束奇特的士兵出现了,他们将一个又一个的包裹装上小车,吃力地推着它向要塞的入口走去。那些小车被顶在要塞的通道上,滑向幽深的隧道尽头,3秒钟后,要塞内部发生了剧烈爆炸,甚至大气都像石头一样发出尖锐的嘶鸣。

小车上全部是烈性炸药——苏军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将要塞夷为平地。这种手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地下要塞接连腾起大火,从分水岭两侧喷出滚滚浓烟,新一轮更猛烈的爆炸带来了刺眼的强光,让入口处的士兵陷入了暂时的失明。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虎啸山暴露出鲜红色的山体。侧影变小而且模糊,朦朦胧胧地沉入了浓烟之中。此时是1945年8月26日下午3时3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斗至此画上句号,苏军有近500名官兵阵亡,伤者的数字至少三倍于此。

如果说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是这样的一次启示,那么虎头要塞的毁灭一定也是,在那耀眼的白光背后,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信号,而且它不只意味着一个终点,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多事之秋的开始,日本人没有改变。

虎头要塞战役,苏军击毙日军1300多人,另有日本开拓团700余人成了陪葬品。493名苏军牺牲,长眠于虎头山下。这是中国抗战的最后一战,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