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如何赋能教育守正创新,是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四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一个热词和热点,为了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细致剖析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近期于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教育变革的新质生产力”主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议题,也是当前教育新基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类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本届论坛聚焦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三维驱动力——政策导向、新应用驱动和技术引领,对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做了深入探讨,为教育数字化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新境界。

政策导向 高层视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等发展任务。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有解读认为,它是一种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生。教育行业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领域,对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尤为重要。

“新质生产力正驱动着教育的新需求,孕育着数智教育的新范式。”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和指出,教育需要借助新工具的支撑,迈向智慧(智能)教育的新阶段。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重塑了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等,还影响了教师、学生、校长等各个角色,对教育形成了全面和全方位的影响。他预测,新质生产力将赋能新型教材建设、教育知识图谱、教育数字化(数字教育)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创新等方面,推动实践新探索。

“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应发挥更大作用。”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杨玉春认为,高校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同时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推动教育变革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校数字化转型?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曾德华认为,高校数字化转型应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教育教学大数据,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教育流程的可视化以及治理决策的精准化,从而重组教育要素与模式,推动教育治理关键要素的系统性变革。此外,他还强调,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应聚焦于三大转型:业务转型、技术转型和组织转型。其中,组织转型尤为关键,它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明确领导层目标,实现数字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再造,重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作为业务转型和技术转型的必然结果。

新应用驱动 数字校园实践

“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志坚表示,我国数字校园建设成果斐然,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资源日趋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明显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正迎来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深刻变革。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于游表示,为应对“应用碎片化、体验短板、数据治理不足、安全隐患和AI应用薄弱”等挑战,哈工大已成功转型为“数字校园”,并坚持“AI赋能、数据驱动、应用为先”的原则,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哈工大实施的“战略引领 业务驱动”框架,聚焦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四大核心领域,旨在通过数据汇聚创造新价值。该校不仅关注数据化运行的各个环节,还构建了数据治理赋能、业务互联互通和校园万物互联的三大基石,同时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融入人工智能新技术,确保高效运行。

四川大学在数字化转型建设上亦取得显著成就。学校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并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教育技术深度服务。该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段磊介绍,学校注重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成功打造了具有川大特色的“大川学堂”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提供一站式教学资源搜索服务,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通过应用前沿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服务能力提升。自2023年至今,平台浏览量已超过300万人次。段磊表示,学校将基于“大川学堂”,构建AI生态的全场景基础设施,让各能力模块不再孤立,功能整合、数据整合更简单快捷,规划建设集知识体、智能体和AI工具于一体的AI能力中心。

此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样在数字校园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共同描绘着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技术引领 企业全链赋能

在教育数字化征途上,教育技术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革新,还深度参与到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的升级中,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譬如,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多家企业各显身手。洲明科技以LED显示屏和照明产品为核心,结合虚拟数字人、LED电影屏等前沿技术,持续打磨和完善教学场景下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东信同邦最新的宽屏版智慧教室终端融合了AI视频分析和教育学科大语言模型,提供了以“教、学、评、管”为核心功能的智慧教学空间解决方案。南京伯索科技推出的“伯索融课”“伯索云学堂”“英飞•思想家”等一系列SaaS产品应用方案,已经成功服务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商业培训、企业协同等多个领域的10万多家客户。

在教学督导评价领域,深圳锐取创新的AI教学督导巡课方案颇具特色。从课前评价量表的制订,到课中数据的采集与评估,再到课后的数据分析与结果反馈,该方案构建了一个覆盖教学全环节的督导巡课流程。它支持学生、教师、管理员、巡课专家等多方应用,强化了评估结果的使用和督导复查,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等提供了共享使用的评价结果,为学校决策和精准工作提供了有力参考。

思考:重新审视和规划教育工作

尽管数字校园建设成果显著,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愈发凸显。杨志坚强调,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数字校园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则认为,从教育学视角看,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是教育人工智能的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始终关注这些技术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进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李飞飞认为,GPT可能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乃至有史以来最好的事情之一。现在,每一个教育机构,特别是K-12课程和大学,都应该做一次深入的思考:我们是在培养只会机械重复和记忆事实的聊天式小GPT们,还是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个体?

“计算机只能做计算,决策必须由人来做。”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教育学院教授汪琼提醒我们,虽然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她表示,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到互联网的所有内容。要保持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我们必须在每一代人的头脑中重建它。

展望未来,吴永和教授引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2050年,我们应该思考哪些工作要继续坚持,哪些要摒弃,以及还有哪些领域需要创造性地全新打造”,提出值得从业者共同思考的课题: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教育守正创新。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承办。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2024年6月刊(总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