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接到孩子电话,他问我:你是不是找我老师,说我放假几天状态不好,不想写题了?让老师疏导一下我。

我一时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想让他状态能更好点的小心思被孩看穿了。

说心里话,对孩子学习谈不上焦虑,但确实想让他状态能拉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查漏补缺解决更多的知识漏洞。

我很清楚孩子的现状,他是拒绝躺平的,但又处于卷不动的状态,时常对学习会有点畏难心理,我也有点担心因为他的畏难而影响学习进度。

再加上,端午假期作业完成得不太好,略微有一点点不安和担心,所以才一个没忍住,把孩子的情况跟老师说了。

不过,孩子并没有指责我或是生气,只是跟我说:以后学习的事,就不要给老师添麻烦了。我自己能解决的,而且老师的意见也是相信我有自己的方法,不干涉我学习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件事,我也在察觉自己之所以看到孩子没有很好完成作业,我没忍住去找老师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首先,初中三年,我跟张老师就是这么沟通的。一旦孩子思想开始滑坡,学习状态不好时,我第一时间就会跟老师沟通,由老师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这样孩子就会在一两周内学习积极性很高。

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初中与高中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初中是被老师呵护和推着学,到了高中大部分是自主学习和自律自主了。

我再拿初中的模式套高中的模式,显然不适配,这也是我在陪跑孩子学习中需要清晰的一个逻辑。

其次,关心则乱。我的内心对孩子学习还是有期待和焦虑的。

孩子的成绩一直不上不下,这个成绩从内心来说,我是不满意的。即便我嘴上没提过成绩,但我潜意识中认为以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韧性,不应该只是这个程度,他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即便,孩子没有在重点班,即便孩子在当前班级的成绩还不错,但要看他整个年级的位置。

在我看来,既不能在看起来还行中沾沾自喜,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看清现状,正视事实,也要有锚定目标,不安于现状的勇气。

不过,怎么在卷和躺平中找到托举点,这个界限很难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心过度,则成了焦虑,完全不关心,则成了放任。两者都不可取。

最后,孩子的学习有点神游状态。

前几天在家,孩子几乎静不下心写作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不住,内心也想学习,但行动上却总是磨蹭,拖延和逃避。

孩子自己也试着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但他一直找不到原因。

我给他分析是压力,他又不是很认同。但我觉得还是有压力源,估计是听到重点班平均分有640以上,他有点慌,意识到自己差距还是很大,但又面对的漏洞太多,就有点心力不足和内耗。

所以,神游只是自己无法做到的一种半逃避。

那我到底该怎么来帮助孩子走出畏难情绪,超越自我,调频回到学习状态呢?慌乱之中,我求助了老师,这是我能想到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这两天我又拿我自己当个“小白鼠”,想到我畏难的事大概就是视频了。

那么,我就从我自己最逃避的事开始做起,我把克服畏难心理的闭环打通,我先行一步,再将自己超越畏难情绪的心得和步骤分享给孩子。

昨天,我已经开始行动了,视频的步骤就是先写脚本,然后找个时间点就去开录,剪辑,发布,这几项工作就算完成了。

那么关联到孩子疏通漏洞和知识卡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来:像物理和数学会有一题牵扯多个知识点的问题,假设每个知识都不会,肯定会心里发慌,越补漏洞越多。

那这时候,就逐个击破,一个搞一个知识点,一次进步一点点,而不要急于一次把所有事都做完。

越是急于求成,越是容易有挫败感。相反,越是有搞明白一个知识点的正面反馈,越想继续努力和探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先要放低期待,少一点自我否认,这时就不会内心过于慌乱,反倒能专注解决眼下的问题了。

这个并不是没用的鸡汤和大道理,而是我自己践行后的一些切身感受,而这样的感受和应对方法是可以同步迁移的。

有了问题,就从自己身上入手,以同样的难题去追溯过程与结果,这样给孩子的建议就不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有温度的托举

怕什么前方崎岖,见招拆招,以同理心去共情孩子的各种感受和不容易,定能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