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陈若葵

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日前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论坛以“重塑教育价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主题,汇聚各方专家,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话题。

学业压力大,心理、情商发展滞后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

学生为什么不快乐?论坛上,与会专家们首先直面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受‘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是教育能够变现的、转化为利益的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作为人的独特性被逐渐模糊了,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将考上好学校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中小学生主要的目标就是考试、备考,其他的人格发展,如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创造性等被漠视了。”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彦捷认为,在应试教育下,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的生活中没有“留白”,甚至没有发呆的时间,这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杨凤池表示,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有,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不强的学习困扰;青春期少男少女交往中的情感困扰;师生、亲子、同学中的人际关系困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困扰,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危机”。

云南省昆明市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也表示了同感,他通过对3000名学生的分析后发现,学习问题是果,关系问题是因。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出问题了,首先是亲子关系出问题了,其次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出问题了。

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医务工作者、行政干部家庭的孩子容易抑郁。这与“升学主义”和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关系密切。对此,詹大年认为,其首要原因是家长角色缺失,当老师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学生,医生父母放不下医生的角色,身为行政干部的家长看孩子像看下属。其次,这些父母是应试教育的获利者,他们对孩子学习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不断地刷题上,但是,AI时代,儿童青少年追求的是个性与自由,与父母的需求不一样,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再次,处理亲子关系时方法粗暴,这三类家长最善于和孩子讲道理、讲逻辑,而孩子最怕的恰恰是讲道理、讲逻辑,因为,这样的父母往往眼里只有对手,没有孩子。

杨凤池进一步概括出当前青少年心理表现的新倾向:性格向外归因居多,喜欢标新立异;情感上直接表达多于委婉表达;在自我意识方面,自我中心又自我力量不足,存在着内在矛盾;在人际关系上,认为非好即坏,人我边界感不清。他认为,这些新倾向表现出的学生生理发展在前,心理发展滞后;智力发展在前,情商滞后,这是当前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

如何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校长、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在论坛上直言,教育应启迪、唤醒学生,与其给学生提供一模一样的教育,不如给他们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学校要研究差异、适应差异。他基于学生的情感,提出“三分课堂”,即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分层教学、发展分类管理。

在冯恩洪看来,合作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习得。不少于3个人,不超过6个人的学生共同体,是这种能力养成的最佳平台。西安市东城第二学校建校两年半开办了100个学生社团,开出70门校本课程,落实因材施教。“这些社团和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都与高考、中考没关系,但是,和人的发展有关系。教育的当下目标是帮助学生升入高一级优秀学校,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社会职业,并享受职业成就。”冯恩洪说,“在合格方面要缩短教育差距,而在合格基础上发展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要拉大差距,教育要善于利用差距。当每个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方面获得了深造的机会,得到发展的平台,他能不高兴吗?”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也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体现个体独有的属性,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教育要有儿童眼光,有儿童立场。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眼睛去观察、大脑去思考、兴趣去探寻、情感去热爱。”

杨凤池指出,要从几个维度来衡量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是主客观一致;二是情绪愉快稳定;三是意志坚强果断;四是性格平衡协调;五是人际关系和谐。

李镇西进一步说,人际关系和谐尤为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心理安全的条件甚至保证。民主、平等、和谐、宽容,孩子与家长、老师、同学关系越好,心理问题越少。詹大年也表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构建关系,幸福感是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的,最好的关系首先是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苏彦捷认为,在生命历程中,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规律和特点。在各个阶段,如果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需要强势的一方作出改变。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只是孩子需要父母、老师帮助,而是要一起成长。成长共同体需要相互了解、理解、按照规律行动。

苏彦捷分享了关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方法:第一,注重孩子的运动,有氧运动可以释放快乐的化学物质,调节情绪,提高免疫力;第二,让孩子睡好,好的睡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调整情绪;第三,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关系,形成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第四,建构一个全面的心理发展系统。比如,换位思考、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目标明确、自律自控、环境等。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和权威教养,好的同伴关系和学校的课程设计、物理环境,这些有利于构建心理免疫系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谈到成人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扰,杨凤池说:“第一是倾听,家长、老师先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他要干什么?他的苦恼在哪里?第二才是干预。”詹大年也强调,家长、老师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帮助者、观察者、设计者,更应该是他们的守护者。

重塑教育价值观,提倡“幸福教育”

杨东平认为,在AI时代和学龄人口减少的新环境中,单纯追求升学率已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需求,教育需要在国家层面有一些变革。首先,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他提出:“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这种改变需要很多配套支持,最主要的是劳动就业制度和薪酬制度。

他认为,应提倡“幸福教育”,以人为本、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保障他们的休息、娱乐和睡眠的时间。改变教育制度,实行灵活的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学校制度,更大程度地实现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取消升学竞争、学业竞争,抓住AI时代提供的教育机遇。互联网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强、具备一方面特质和潜力的学生,可以考虑主动退出高考赛道,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也要为他们提供机会,使孩子们有新的职业方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表示,AI时代,社会对人类的想象力、创造性、融合能力的要求日益凸显,人机融合成为常态。创业精神的教育应该下沉到幼儿园和小学。在他看来,未来的教育是跨越校园和国界的,技术驱动,人机共生,全民教育。

他强调,基础教育的理念必须改变,从知识导向转向全人导向,通过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了解自己、同学、家庭,处理好个人与社群、社会的关系,从小强化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重视人机结合、创业精神,明确自己的责任。“随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唯有重建教育价值观,相信学生有潜能,尊重差异,尊重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才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本之策。”席酉民说。

谈到如何激发青少年快乐学习,席酉民表示,要平衡好几个关系:第一,平衡好升学与兴趣的关系,从重视应试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有兴趣、有责任地学习。第二,平衡好浮躁与理想的关系。第三,平衡好目的和动机的关系,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第四,平衡好动机和动力的关系,好的教育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