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影响你一生的,不是高考,不是填志愿,是周期》

这事儿过去好些天了,我看到了,也没觉得有啥。

但这些天一直有读者,还是满级读者追问这个问题,那咱们聊一期。

这个事情如果说有什么特殊性,就在于升级了。

过去清北考的是深圳的中学教师编,或者是杭州的某街道办,但这次,不仅学历上升到了斯坦佛博士,而且考的是安徽省宿州下面的萧县的一个乡镇编

这个编制的起点是很低的,宿州下面的萧县不是什么热门城市,而学霸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他可不是什么第一学历很低,后来刷的清北冷门博士,不是。

人家本科是中科大的,而且拿过郭沫若奖学金,这说明即便在中科大内部,他也基本上是百里挑一。

这种学霸没有任何可质疑的地方,他考的那个编也实在无热点可言。

两个事情叠加到一起,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家知道卷,也知道宇宙的尽头是哪里,但没有想过能卷出这个高度。

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

几年前,就业,尤其是应届生的就业还远没有今天这么难的时候,当时流行一个说法,700分和700万,选哪个。

这个事情还上过热搜,还争议过。

我当时给出的看法很多读者还不太认同,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同我的人会大增。

这类问题,你要看下国际经验的。

我们有一个优势就是后发,我们的目标是发达国家,也就是说,我们还不是。

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抵达了那个目的地,那么我们从他们身上,就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事儿。

你去看主要发达国家,会发现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期,进入发达阶段之后,有钱人往往是这么三类。

1、经商。2、投资。3、明星。

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源自继承,他的公司继承来的,他的财产继承来的,他的名气继承来的。

扣除继承之外,其余的部分,在广大的群体里面挑。

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但是小布什家族也有自己的商业版图,佩洛西也会通过她老公投资英伟达。我们只看财富本身就这三个途径,经商,投资,明星。

这三个领域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都遵循概率事件。

它不是考试,你努力了一定有,不是的。它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体。

用昨天的话讲,这不是一个显学的游戏,这是一个隐学的游戏。

第二个特点是都遵循独当一面原则。

或者说得彻底点,就是尽量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咱们有过很漫长的一个岁月,将近30多年实行的是24级工资制。

我们认识到有差别,比如最高的工资和最低的可能差了十几倍,但你要注意到,无论差多少,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劳动收入。

但是你去看发达国家,他们不只有劳动收入。

你比如巴菲特,他赚的是资本收入,他的劳动收入可能没有,他可能给自己不开薪水。

你比如马斯克,他赚的是系统收入,他搭建了一个商业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在源源不断的爆金币。

再比如霉霉,一年营收18亿美金,她赚的也不是劳动收入,而是名气收入。

你唱给100个人听,那是劳动收入,你唱给十亿乐迷听,那就是名气收入。因为你并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的劳动。

巴菲特马斯克,霉霉,个人能力都是强的,前两者读过大学,而15岁就出来混社会的霉霉没有念过。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赚钱能力,不是大学能教你的。

甚至都不可能是显学能教你的。

显学在教你什么?教你如何增加劳动收入,但是我们清楚,劳动收入你比人家多不了多少,就到头了。

在发达国家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资本收入,系统收入,名气收入。

对这一点,我们这几十年,渐渐开始有感受了,但是感受的时间还不够长,不够深刻。

咱们从24级工资,琢磨怎么才能加一级工资,到90年代去深圳打工,去痴迷于外企的高工资,到2000年以后,我们痴迷于做高管,做大企业的高管。

这个过程一脉相传,本质是什么?是劳动收入的叠加。

我们始终奔跑在劳动收入这条路上。

这个期间正好遇到了20多年房地产的突飞猛进,去深圳,挣钱,去外企,挣钱,升职加薪,或者去互联网挣钱,去大厂挣钱,挣了钱买房,买房保值增值。

过去几十年一直如此,使得很多人意识到了劳动收入跑不赢资本收入,但是因为大家主要的资本收入来源是买房,而这件事几乎人人可以参与,以至于,虽然感受到了,但是感受不强。

因为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个比较简洁的,人人可参与的投资渠道。

你去看那些发达国家,就会发现他们的经历和咱们完全不同。

他们没有那种90年代初上班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跳槽去深圳的外资工厂马上变成几千块的经历。

没有这种事。

发达国家的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劳动收入明显跑不赢资本收入,系统收入和名气收入的状态下。

也就使得他们对某些事情的预期,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要是有个学生敢考上斯坦佛,大家就像古代范进中举一样,觉得这人将来一定挣大钱,当大官。

欧美不会的,他只会单纯觉得你读书很好,你牛津毕业的,也可能后来就当了个普通的水手,他们司空见惯。

所以在美国的校园里,学霸没有国内那么吃香。甚至某些时候学霸可能会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被同学欺负。

但国内完全不是那样,我初中的时候,去老师办公室倒水,都是年级组长抢着来,意思是说,别把我们的年级第一给烫了,他来倒,他来倒。

我体育从来没有及格过,但最后都过关了。

原因很简单,体育老师就不可能把年级第一给卡住,校领导也不答应。俗称他要是考不过,你这个体育老师就去想办法让他过,方法有很多,比如,换一只秒表......

咱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系列类似于分本位的东西?

分本位的背后是什么?

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对收入的理解,更多的时候基于劳动。

学校会宣传,每年的学霸们,将来如果上岸,会是几级几级,如果去企业,会是高管。

这种宣传在90年代,尤为明显。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都在淡化,你比如今年的高考,大家的关注度远没有往年那种一考定终身的热切。

为什么?你看看今年高校的就业率就知道了。

很多顶流学校,到6月了,整个寝室一个offer都拿不到的,都十分普遍。

在这个的影响下,大家对于高考的热切,一定会下降。

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们,包括学生们的心理预期,在向国际接轨。

大家已经不太把高考当科举了。

随着更多清北的博士扎堆街道办,甚至斯坦佛的博士去了乡镇,一年的收入也就20多万的这类事情上热搜。

即便学校出于KPI的考量避之不谈,在学生心里,也会去魅。进而家长也会开始思考。

因为参考发达国家的趋势就是扁平化,俗称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他们知道你很优秀,问题是,资本,系统,名气,不想支付高额的费用给到你的这种优秀。因为你相对来说,等于中间商。

那么有人就会想,能不能不要有资本,系统和名气收入,让所有人都只有劳动收入?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有一个二八法则横亘在家长学生面前。

那就是民企,解决了8成的就业,8成的学生,最后还是只能去民企,只能面对市场。

如果你想要没有资本收入,没有系统收入,没有名气收入,所有人都只拼劳动收入,除非怎样?

除非这个市场里就没有风险。

但如果你在甲方干过,你就会清楚。

清楚什么?清楚某些决策,甲方就没法做。

因为一旦做了,有可能出现那什么什么资产流失,钱不是你个人的,那你说涉及了风险的决策,咋做?

做不了,那这类事情就不可能让甲方来干,就只能让乙方去干,让风险承担者去干。

那就必然会随之产生资本收入,系统收入,名气收入.......

这是同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这是市场带来的,你避不开的。你承担不了风险你就需要引入市场,你引入了市场,就必然诞生那三者。

所以当8成的人意识到自己不得不进入市场时。

你最后都会接受。

无非主动,还是被动。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读书永远很重要,提升个人的技能,提升个人的劳动能力永远很重要。

但是,同一份时间里,其实人们本可以有机会掌握两种能力的。

显学的同时,还有隐学。

我相信,随着每年一千多万考生不断叠加,而每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也不断累加,这个去魅的进程还要持续十几年才能达峰。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会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不能完全指望显学教育这一条腿。

那么有些家长就会思考,我能不能两条腿走路?

或者说,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把自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当运气降临时,有可能接得住的这样一个人才。

这会是未来几十年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你现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你80年代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影响你一生的,不是高考,不是填志愿,是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