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狐突庙,又名狐神庙、利侯庙、狐大夫祠,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距今拥有900余年的历史,为现存较大、较古老的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庙宇。庙内塑像、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闻清徐有座狐突庙,庙里供奉着晋国大夫、晋文公的外祖父狐突神,倍感好奇;又闻张元隆会长在太原传统文化研究会甲辰龙年第一次讲座所言,挖掘太原历史文化,了解太原历史人物,首要从狐突、介子推、窦犨、祁奚、解狐等人物开始,有了方向。甲辰之年,孟春时节。走进西马峪,探访狐突庙。一睹芳容,一探其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庙史。狐突庙,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是专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而建的庙宇。金明昌元年(1190)、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均有修葺。明正德十年(1515)增建献殿,明正德十六年(1521)增建戏台,明嘉靖十四年(1535)增建正殿前堂,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改建戏台。20世纪80年代,戏台被焚毁。2010年进行修缮。2013年对壁画、泥质彩塑予以保护性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狐突其人。狐突,又名伯行、伯氏、狐子,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狐突二子随从重耳流亡。“怀公立,执狐突,令其召二子还,不允,遂被杀。”狐突教子“忠诚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民间也对狐突极为崇拜,称之为狐神,并立庙祀之。据明万历、清康熙《徐沟县志》记载,“狐突曾在本县居住,故有秃尾渠之号”“秃尾渠从刘村取水,灌溉北门外田地”。乡人将灌溉渠称为秃尾渠,寄托了对狐突的敬意和美好愿望。清光绪《清源乡志》记载,“狐突墓,在马鞍山下。宋宣和五年封利应侯,乡人建庙以祀之。坐下有泉,遇旱祷雨辄应。”“利应侯者,生则忠于君,沿犹庇其民,聪明正直而为神……御大灾,捍大患,百姓拜倒于此祠,迎驾于公所。此庙乃祷雨之所也。”至此,狐突已成为祈雨之神。随着统治者的推崇和民间的崇拜,狐突逐渐被神化,成为人们信仰的重要神灵。据清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故雁门以北,祠宇相望,而太、汾二郡亦无县不祀。”根据多地历代县志及田野调查统计,北至山西大同天镇,南至山西洪洞、河南荥阳,至少有20多个县、市有信仰狐神的明确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读古建。狐突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前院为戏台、鼓楼、望楼、厢房和献殿,后院为碑廊和正殿。现仅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门,为单檐悬山顶,宽展庄重,构筑别致,外观为门,拾级而上是门外平台,门楣上书“狐神古祠”,端庄醒目。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钟、鼓楼为原址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台,又称“过门戏台”,位于山门后,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经历多次重修,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改建,现仅存基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院宽敞开阔,西厢房尚存残迹,东面建一碉楼。碉楼通筑四层,第一层为石筑,以上为砖砌。第二、三层的东、西、南面开窗,北面仅第三层开窗,第三层上叠涩出檐,看形制应为清代所筑,但作何用途,尚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献殿,又称膳庭,为庙院主建,始建于宋,明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斗拱均为三踩单昂,五廪结构。后檐石柱上题“(明)正德三年(1508)五月初六日立柱”。檐下斗棋有似卷云,有似象鼻,又饰以蚂蚱耍头、六角头、直棂栏,其多变繁杂的形制,应为清代重修时添加,而殿内梁、凛等构件,均为明代原物。献殿朝南开窗,朝北敞开,仅靠三对石柱支撑,和正殿直接相对。梁架正中悬清光绪十八年(1892)书“泽沛苍生”匾额。东西山墙存明代壁画约50平方米。西面为狐神出巡施雨图,龙王凶猛刚毅,须如钢丝,眼如鸡卵,夜叉持伞,侍者前呼后拥;狐突仙风道骨,端坐伞下,双手持求雨法器,与龙王呼应,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场面惊心动魄。东面为施雨回宫图,晴空万里,禾苗茁壮,一行人马从南而入,描绘狐突雨后回宫的情景,与布雨图相比,安静从容,一扬一抑,对比强烈,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院有一棵参天古槐,周长约5米,高十多米,据说植于宋代,如今仍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使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殿分为前后两室。前室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卷棚悬山顶,六樓前廊式,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棋,是清代重修时为保护后室而建,也称抱厦。门楣悬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晋名臣”匾额,内悬光绪十八年(1892)“功著晋邦”匾额。原供神座三台,中为狐神,左为白龙王,右为黑龙王,均为木雕神像。后室为狐突夫妇寝宫,是狐突庙现存建筑的精华所在,大木构架建造规整,用材规范,举折平缓,元代曾修葺,但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寝宫正中高台上为狐突夫妇坐像。狐突红脸,头戴金冠,身着红袍,面貌肃然。狐突夫人戴凤冠,穿霞帔,慈祥端庄。两侧各有侍女塑像3尊,为尚冠、尚衣、尚书、尚席、尚沐、尚膳“六尚”侍女,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殿两侧东、西偏殿分别供奉白龙王夫妇和黑龙王夫妇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聆听传说。漫步庙院,观赏品读。感受狐突的忠义精神,遥想春秋风云,透视晋国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狐突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晋献公、晋惠公时期,距今已有2600余年,时逢晋国日益变得强大而又发生内乱的特殊时期。相传,狐突有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大戎狐姬、小戎子同时都嫁给了晋献公,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狐突是晋惠公和晋文公的外祖父。重耳和夷吾在未做国君前,与太子申生并称“三公子”。狐突因此,成为晋献公的重臣,参与晋国朝政。后来,晋献公在讨伐骊戎时,又娶了骊姬姐妹俩。待骊姬得宠后,凭借“宠爱”实施“废长立幼”,为了给其子奚齐继位铺平道路,她先逼死太子申生,然后向公子重耳、夷吾发难,企图斩草除根,除掉后患。为了躲避灾祸,重耳和两个舅舅狐偃、狐毛及赵衰等人,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晋献公驾崩后,骊姬如愿以偿。类似“红颜作乱”的剧情,历史从来不缺素材,如唐代的武惠妃版、明代的郑贵妃版等,不过她们都没有像骊姬一样得到成功。但花盛易谢,骊姬及其子好景不长,终究在臣乱中灰飞烟灭,成了政治的殉葬品。晋国国君经历4任后,到了夷吾之子晋怀公圉时代,圉忌惮伯父实力,让族人召其回国,族人深知回来是凶多吉少,面对阴谋都拒绝接盘,晋怀公恼羞成怒,竟逼死曾外祖父狐突。后来重耳在得到秦穆公有条件的赞助后,率军回到晋国国都曲沃,他的侄子晋怀公逃亡,不久被杀。重耳在做了国君后,哀感外祖父之死,嘉奖其忠义之节,在马鞍山下重新隆重安葬了狐突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狐突是如何由人逐步成神?从史书记载来看,狐突是一位智勇兼备且忠义无双的君子,其智勇忠信之品格,既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又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和嘉奖。狐突因不愿意违背忠信之德而慷慨赴死之举,得到了老百姓的推崇与怜悯。当朝廷的认可与百姓的推崇相辅相成,在狐突死后,其可贵精神不断得到推崇而逐渐神化,成为当地人信仰的重要神灵,其影响力可谓以交城、清徐为核心,逐渐向周边扩展,乃至山西境内几乎都有狐神信仰。狐神在当地主要被当作雨神,这与山西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密切相关。后来,随着祈雨屡有灵验,狐神的职能越来越广,成为了地方保护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总是要有一种信仰,一种期待,支撑着人们向内心期许的一面勇敢地生活下去,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或许多彩的世界离不开两条心灵之路:审美和信仰之路。审美之路将有限的价值装饰化,滋养着我们赏心悦目;信仰之路是一种在神性存在的形式中,把握感性价值的有限存在。一座狐突庙,一处古建筑,铭记着古人的信仰烙印,也铭记着太原先民信仰的伟人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40余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行走大美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