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贡县省级非遗传承人郁伍林(右)表演怒族达比亚弹唱。

“端午节游客多,我们多编织几条独龙毯,就多一些收入。”傍晚,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毯编织合作社内,独龙毯制作技艺传承人碧玉花带着织女们穿针引线,将丝麻线织成色彩艳丽的独龙毯。身边,前来体验的游客不停拍摄视频、图片,兴致盎然。

2022年12月,独龙毯制作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牵线搭桥,引进一家服饰公司,帮助独龙族织女制作独龙毯披肩、抱枕、包袋等产品,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群众增收致富相融合之路。

傈僳族“摆时”、怒族“哦得得”、独龙族“独龙毯”、普米族“四弦舞乐”等具有浓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明发展的鲜活见证,也是怒江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怒江州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探索保护传承的方式途径,引导非遗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大潮中,使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抓一把星星,洒在你来的路上……”夜晚,福贡县老姆登村山间传来轻快的歌声和乐声。小慧传习馆负责人张晓慧口衔傈僳族短笛,伴着丈夫江晓春唱起《老姆登之夜》歌谣,拉开了游客期盼的老姆登村非遗表演序幕。

张晓慧和江晓春因为热爱民族舞乐走到一起,《老姆登之夜》是夫妻俩共同创作的歌曲,他们还在村寨文体广场打造“老姆登之夜”非遗集市,带领村民进行怒族达比亚舞、“哦得得”、傈僳族口弦乐等非遗节目集体演出,给游客一个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场所,分享老姆登人的幸福与浪漫。

唱一曲“哦得得”,嗨一场达比亚舞,喝一碗漆油鸡“峡腊”,住云端客栈,观峡谷云海,体会边疆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张晓慧介绍,随着“老姆登之夜”非遗集市火爆“出圈”,成为老姆登乡村旅游名片,村民看到了非遗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来传习馆学习非遗技艺的村民也逐年增多。截至2023年底,传习馆已开办培训450期,培训10000余人次。老姆登农家乐、民宿发展到50家,大部分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今年1月至5月老姆登景区接待游客9.86万人次,旅游收入1194.29万元。

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怒江州通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以及传承基地、非遗体验馆,大力开展“非遗+旅游”等措施,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激活非遗资源的优化和创新利用,给非遗创造良好的成长土壤。

依托“世界最美大峡谷”和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怒江州以文旅资源为切入点、文旅品牌为支撑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举办傈僳阔时文化节、怒江峡谷文化周等活动,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活动,激发文旅市场消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培育非遗传承人,让更多怒江人民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并投身非遗实践,共同守护非遗。目前,怒江州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314项,代表性传承人420人,收集整理非遗系列丛书共20辑,有1个省级傈僳族民歌传习基地、8个非遗传习馆、8个非遗传习所、45个非遗传习点,建立了民族文化传习学校10所、教学基地5个。

本报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