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杭州“长辫儿”奶奶

来嵊州寻找恩人“千里马”

两人在60多年前有一段感人的交集

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刊登了

这个温暖的故事

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段

艰苦却又温情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住杭州的81岁宣奶奶,有桩60多年未了的心愿——十七八岁的时候,她常常吃不饱饭,大约有一年时间,厂门口有个交警,常会塞粮票给她。此后60多年,两人再未见过面,但她一直记得别人叫他“千里马”。多年来,宣奶奶只打听到,那位交警是嵊州人。“我很想找到他,当面再谢谢他。”宣奶奶说。

这个端午节前夕,宣奶奶又一次梦到了当年那位身姿笔挺、善良热心的交警,醒来后,她决定再去找一找。她随即叫上弟弟当司机,开车直奔嵊州。令宣奶奶喜出望外的是,这一回,她终于达成心愿了!

塞过来的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嵊州的路上,宣奶奶和弟弟再次回忆起那段往事。

宣奶奶1943年出生,上下共有6个兄弟。“票证”,是这一大家子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各式各样的票,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粮票,则是其中最珍贵的东西。

家里这么多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粮票不够用,宣奶奶一家总是“吃不饱”。“如果盛饭时,往碗里压两下,是要被骂的。”宣奶奶回忆说。

好在,她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她去油漆厂上班时,会路过一个交警岗亭,时间久了,几个相熟的交警便会打趣她说:“长辫儿(宣奶奶当时长发及腰),怎么嘴上又挂油瓶(杭州方言,意为噘嘴,指代不高兴)啦?”

“肚子饿,没吃饱……”听到这个回答,交警们记在了心上,从此时不时便会塞给她一些粮票,其中给得最多的,是一个外号叫“千里马”的交警。“他还安慰我,跟我说‘别哭啦’。”宣奶奶说。

“他叫马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一声声的“长辫儿”中,宣奶奶收到多次“千里马”递过来的粮票。后来,“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返,宣奶奶也结婚、工作、创业,还去了海南开饭店,常常两地飞。虽然日子过得一直很忙碌,但她只要一得空,就会寻找恩人“千里马”的下落。

她去过杭州相关派出所、交警队,查过档案,但都没找到“千里马”。宣奶奶依稀记得,当年对方还带过地瓜干等特产给她吃,推测可能靠近绍兴地区,也去富阳、诸暨等地寻找过。最终,除了打听到“千里马”是嵊州人,宣奶奶始终没有确认对方的名字,也没能找到他。

60多年过去,再一次在梦中见到“千里马”、听到那声热络的招呼声“长辫儿”,宣奶奶觉得这缘分没断。

当日早上8点不到,她和弟弟便驱车赶到了嵊州三界派出所。民辅警们还没上班,宣奶奶在门口张望着,想先去上个洗手间,恰巧遇到了前来上班的民警陈敏。“我们所里有洗手间,奶奶我带你去。”陈敏打开派出所大门,扶着宣奶奶进去,之后听说宣奶奶要找人,又给她倒了杯热水,随即打开电脑仔细查找。

宣奶奶喝了口热水,轻声说着寻人的故事,说到当年的艰辛和寻人的曲折,不禁流下眼泪。陈敏一边安慰,一边全力寻找,“奶奶,有个爷爷和你说的情况很像,他叫马千里,我们联系一下看看!”

未语泪先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奶奶和弟弟来到马千里家

陈敏拨通了马爷爷的电话,是他的爱人宋奶奶接听的,确认了马爷爷确实在杭州工作过,但他如今年纪大了,耳朵也听不太清了。“有人想上门感谢一下……”听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宋奶奶同意了。

担心宣奶奶找不到地方,陈敏带着宣奶奶去了马爷爷家。

到了马爷爷家门口,宣奶奶生怕找错人,有点紧张。直到马爷爷打开房门,宣奶奶一眼认出他正是当年的“千里马”,还未开口,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终于,马爷爷也认出了这是当年的那个小姑娘,“你是长辫儿!”

两人絮叨了一阵子,都很激动。临别,宣奶奶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想感谢一下马爷爷一家,马爷爷推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在重逢喜悦中的宣奶奶踏上了归程,可车还没开出10分钟,她突然想到,忘记留下马爷爷的联系方式了,她急得当场哭了出来,把弟弟吓得手足无措。两个老人在那个片区开车绕了1个多小时,愣是没找到马爷爷的家。

无奈之下,宣奶奶又给三界派出所打去电话,在民警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马爷爷的联系方式。宣奶奶终于再次露出笑脸。回到杭州后,她又急匆匆去定制锦旗,说要给三界派出所寄去,“要是没有他们,这个端午哪能过得这么舒心……”

来源:嵊州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