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艰难。然而,若将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高考相比较,两者的难度究竟孰高孰低呢?
若单纯从录取比例这一维度来看,科举考试的难度无疑远超现代高考。以辉煌一时的唐朝为例,这个伟大的王朝历经二百八十九年的沧桑岁月,期间共举行了268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仅为7448人。换言之,平均每次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量不过27名,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孟郊在46岁高中进士后会如此欣喜,甚至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句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同时,韩愈在《赠张童子序》中也提到,每年参加明经科考试的考生多达三千人,但最终被录取的人数却不足二百,录取率仅为惊人的6%。

进士的录取率已然如此之低,更不必说那万里挑一的状元了。在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历史中,脱颖而出的文科状元也不过700多位,这足以证明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不仅需要文采出众,一手好字也是至关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关于“明朝状元试卷2460字无一涂改”的热议风潮。这一话题迅速攀升至热搜榜前列,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众多网友在看过这份试卷的图片后,无不惊叹连连,纷纷表示:“这真的是手写出来的吗?字迹也太整齐了吧!”
这份被赞誉为“神仙考卷”的答卷,出自明代状元赵秉忠之手。全卷共计2460字,每一个字都犹如经过精心雕琢的玉石,大小一致,笔锋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字的书写都严格控制在1厘米见方的范围内,无论是笔画粗细还是字形肥瘦,都显得恰到好处,毫无涂改痕迹。赵秉忠在书写中巧妙融合了魏晋风骨,将魏晋小楷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

对于阅卷老师而言,试卷上的字迹往往是给他们留下第一印象的关键。赵秉忠凭借这一手精湛的书法技艺,无疑已经成功俘获了“阅卷老师”的“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高考阅卷场景。在高考中,一手好字同样能够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的心情,为考生赢得宝贵的印象分。

虽然字迹并非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因素,但一份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答卷无疑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提升整体分数。相比之下,字迹潦草、涂改频繁的答卷则可能让阅卷老师感到头痛不已,难以给出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高考评卷时间紧凑的情况下,阅卷老师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答卷进行评判。因此,一份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的答卷往往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分数。

而“奶酪体”这种网红字体虽然可爱俏皮,但因其改变了汉字的结构,容易写错别字,且在电脑传输过程中效果不佳,因此在高考答卷中并不推荐使用。相比之下,楷书因其端正整齐的特点,更适合作为高考答卷的字体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都在紧张而期待地等待着成绩的公布。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份来自明代的“神仙考卷”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沾沾这份喜气,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迈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