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楚国兴亡史》

转自:叙拉古之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大事一样,“吴师入郢”这一有着多重原因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被史家简化成了伍子胥与楚王的个人恩怨。不过,正如蝴蝶的翅膀有时是风暴的起源一样,一些历史细节确实是起于青蘋之末的微风。

楚灵王因为穷奢极欲而造成民怨沸腾,然而他的继任者楚平王仍然“奢侈纵恣,不能制下”。在他的统治下,权贵阶层仍然过度剥夺百姓,导致“民不安其土”,使楚国国力持续下降。楚平王的一次荒唐举动,更造成了春秋史上另一次更著名的智力输出。

楚国的贵族伍氏一直贤人辈出。在楚灵王时代,伍举敢于在章华台上直言进谏。在平王时代,他的儿子伍奢因为贤明出众而成了太子建的太傅。然而不幸的是,正是这一任命让他身遭奇祸。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太子建聘秦国公主伯嬴为妃。第二年,伯嬴被迎娶到楚国郢都。不料公公一见到儿媳,就被她的美艳惊呆了,居然将太子的妃子据为己有。

这一变故使尴尬而愤怒的太子建与楚平王渐生嫌隙,太子建后来逃离了楚国,造成了轰动天下的新闻。楚平王认为儿子逃走是太傅伍奢没有教育好的缘故,一怒之下,将伍奢的家人,包括其子伍尚诛杀。伍奢全家只有他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幸免。

伍子胥与孔子同一时代,从小“勇而多谋”的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出了昭关,来到吴国。如果说巫臣的第一次“智力输入”令吴国脱胎换骨,那么伍子胥的第二次“智力输入”更是令吴国如虎添翼。

不过,巫臣入吴时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政治家,所以马上受到礼遇。而刚刚到达吴国时的伍子胥却是一个无名之辈。公元前522年,衣衫褴褛的伍子胥出现在吴国街头。他满面尘土,饿得站不起来,只好匍匐在大路上,伸出手去,向吴人讨饭。《战国策》说他“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即漂水,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境内),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也就是说,楚国对他的追捕很急,他只能昼伏夜行。到了吴国之时,他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东西,只好乞食于路。

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一直没有受到重用,7年之中,他只是吴国贵族公子光的一名普通的食客。不过,伍子胥从来没有动摇过杀回楚国的信念。他的余生就只剩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复仇。

公元前515年,一位名叫专诸的刺客改变了吴国的历史。他用一把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杀了吴王僚。这场由伍子胥策划的政变帮助他的主人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使其成为新君阖闾,也使他自己登上了吴国政坛,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公元前516年,在位13年的楚平王享尽荣华富贵后去世,楚平王夺太子建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即位,成为楚昭王。楚国君臣们安然享受着祖先们创造的财富,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小国吴国正在酝酿着一场战争大戏。在为父兄复仇的强烈愿望的推动下,伍子胥导演了一场春秋史上最精彩的进袭战。这场战争,不但将使楚国的百年古都化为一片灰烬,也将使楚国走向灭亡的边缘。

如同一个国家上升期的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样,吴王阖闾也知人善任。为了谋求霸业,他大胆任用外国客卿,除了重用伍子胥外,他还将另一名楚人伯嚭(pǐ)用为参谋,任命从齐国奔吴的孙武为将军。伍子胥遂与孙武一起,日夜操练吴军。

虽然对最终战胜楚国很有信心,但是伍子胥认为楚国现在还有相当的实力,在最终出兵伐楚之前,要进行一个必要的铺垫。伍子胥为阖闾献上了著名的“三军疲楚”之计。他对吴王阖闾分析道:“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左传·昭公三十年》)也就是说,楚国权力分散,决策层优柔寡断,很难下决心。他建议吴王把吴军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师以击楚,轮番去骚扰楚国。楚国君臣耽于享乐,只会疲于应付,下不了决心伐吴。这样,持续的骚扰战,便可以有效地削弱楚国国力。等楚国国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以三军攻之,胜券自然在握。吴王马上依计而行。从此楚国就面临了“无岁不有吴师”的局面。吴国连续出战,声东击西,在水陆两线多次击败楚军,使楚军疲于奔命。

经过多年的拉锯战,楚国国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攻楚。

伍子胥深知,吴国毕竟是一个小国,要击败楚国这样的大国,只能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直取要害,力求一击致命。吴军采取了突袭战术。《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说:“吴军这一深远迂回的战略奇袭,在实施战略机动时,完全出乎楚人意料,兵不血刃,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吴军奇迹般地出现在汉江边上。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闪电战”的典范。

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吴人的军事技术已经达到天下一流,与此同时,吴国人血液中那尚武好战的蛮族因子还没有稀释。也就是说,吴国正处于蛮夷文明与中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上,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战斗力开始超过老迈的楚国。

楚昭王仓促集合军队迎战,在汉江边被吴军击败,只好后撤。吴军的进军速度令楚军无法想象。《吕氏春秋》说:“吴阖闾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左传·定公四年》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往往是败逃的楚国刚刚停下来做饭,吴军就已经赶到。楚军只好弃灶饿着肚子逃跑,而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就这样,吴军五战皆捷,势如破竹,攻破了郢都。

楚昭王逃亡到属国随国。伍子胥率领吴军浩浩荡荡开进郢都。伍子胥命令将士将郢都夷为平地。吴师“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郢都中火光冲天,一座座豪华的府第在大火中倒下。

接下来,伍子胥又带领一支军队,来到楚国王陵。他命人将楚平王的陵墓挖开,拉出楚平王那已经腐烂了的尸体,拿起马鞭,狠狠地向尸体抽去,足足打了300鞭,才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虽然伍子胥灭了楚都,但是楚国后来的大诗人屈原却好几次写诗歌颂他,表示“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我要投入大海啊,去追随伍子胥的灵魂”)。先秦的史籍,比如《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提到伍子胥,都是肯定他的光辉事迹的,说他是“烈丈夫”。因此,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

确实,伍子胥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楚人的性格,即热烈和执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因此春秋战国时代那些著名的复仇故事大多以楚人为主角。

不过,如果放在后世,伍子胥可能就不再是正面形象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亲被杀就叛国投敌,攻打自己的祖国,在后世的价值标准中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应该被骂为“楚奸”。后世岳飞和长子岳云都被宋高宗冤杀,如果岳飞其他3个儿子投奔金朝,帮助金朝灭了宋朝,肯定没有任何人去歌颂他们。

那么,为什么伍子胥在先秦会受到肯定呢?

因为在先秦,中国人的生存逻辑与后世并不一样。在先秦,中国社会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周王把自己的亲人分封到各地,周王的亲人又在自己的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因此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君重要。《郭店楚简》说:“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君。但不能为了国君不管父亲。因此儒家认为,血缘原则是最重要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的,别管对方是不是国君。

因此,伍子胥在逃离楚国时才可能与自己的好友、楚国大夫申包胥发生这样一段对话。《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当年他对申包胥说:“我必灭楚。”申包胥答道:“你若灭楚,我必复楚。”

申包胥是伍子胥青年时代的好友。他同情伍子胥家族的悲惨遭遇,认为伍子胥为父报仇,是正义之举,无可指摘,所以他才说“勉之”。但与此同时,他不能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又说“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因此,郢都被攻破之后,申包胥主动请缨,日夜兼程,“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淮南子·修务训》)。

他跪在秦哀公面前,向秦国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左传·定公四年》)

虽然秦国与楚国是盟友,但是兴举国之兵援救,仍然是一件不好下决心的事。老谋深算的秦哀公说:“你先下去休息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申包胥哪有心情去休息。他就站在秦宫墙外,放声痛哭。史书夸张地描述说,他“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历史演义一直说,秦哀公是被申包胥七日七夜的痛哭打动,才派出兵车500乘以救楚。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故事,都是这样富于传奇性。其实,在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是春秋晚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如前所述,春秋晚期晋、吴成为一派,而秦、楚、越成为另外一派。两派之间,形成明显的链式制约关系。远交近攻,从那时起就是不变的国际关系规律。秦国与晋国是多年的宿敌,那么晋国的盟友吴国自然也就是秦国的敌人。表面上看,秦哀公是被申包胥七日七夜的痛哭打动。而事实是,秦国稍作推辞,只是为了提高出兵的要价。即使楚国不承诺什么,秦国最终也会出兵,因为秦国救楚,表面上是抵抗吴国,实际上是在抵抗邻居晋国的霸权。

国都沦陷,点燃了楚国各个阶层的爱国热情。楚国各地民众自发组成义勇军,沿路打击吴国军队。而秦人的到来,更是重振了楚军的士气。尚武的楚人与吴军开始相持。伍子胥设计的突袭战至此演变成了持久战。吴国毕竟以寡击众,国力有限,随着战争的延长,后勤补给不足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在经过几次战败后,吴军不得不带着战利品撤回国内。楚国幸存了下来。

虽然国家没有灭亡,但楚国也因此战而失去了霸主地位。蛮夷小国吴国得意扬扬地向天下宣称,它成了新一任霸主。“吴国势力的崛起及其屡屡不断地西向侵楚,是晋楚争霸的主格局向东南方的延伸。”(冯立鳌:《列国政局的五百年云谲波诡》)

【作者简介】

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本文来源:《楚国兴亡史》

转自:叙拉古之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大事一样,“吴师入郢”这一有着多重原因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被史家简化成了伍子胥与楚王的个人恩怨。不过,正如蝴蝶的翅膀有时是风暴的起源一样,一些历史细节确实是起于青蘋之末的微风。

楚灵王因为穷奢极欲而造成民怨沸腾,然而他的继任者楚平王仍然“奢侈纵恣,不能制下”。在他的统治下,权贵阶层仍然过度剥夺百姓,导致“民不安其土”,使楚国国力持续下降。楚平王的一次荒唐举动,更造成了春秋史上另一次更著名的智力输出。

楚国的贵族伍氏一直贤人辈出。在楚灵王时代,伍举敢于在章华台上直言进谏。在平王时代,他的儿子伍奢因为贤明出众而成了太子建的太傅。然而不幸的是,正是这一任命让他身遭奇祸。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太子建聘秦国公主伯嬴为妃。第二年,伯嬴被迎娶到楚国郢都。不料公公一见到儿媳,就被她的美艳惊呆了,居然将太子的妃子据为己有。

这一变故使尴尬而愤怒的太子建与楚平王渐生嫌隙,太子建后来逃离了楚国,造成了轰动天下的新闻。楚平王认为儿子逃走是太傅伍奢没有教育好的缘故,一怒之下,将伍奢的家人,包括其子伍尚诛杀。伍奢全家只有他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幸免。

伍子胥与孔子同一时代,从小“勇而多谋”的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出了昭关,来到吴国。如果说巫臣的第一次“智力输入”令吴国脱胎换骨,那么伍子胥的第二次“智力输入”更是令吴国如虎添翼。

不过,巫臣入吴时已经是天下闻名的政治家,所以马上受到礼遇。而刚刚到达吴国时的伍子胥却是一个无名之辈。公元前522年,衣衫褴褛的伍子胥出现在吴国街头。他满面尘土,饿得站不起来,只好匍匐在大路上,伸出手去,向吴人讨饭。《战国策》说他“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即漂水,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境内),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也就是说,楚国对他的追捕很急,他只能昼伏夜行。到了吴国之时,他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东西,只好乞食于路。

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一直没有受到重用,7年之中,他只是吴国贵族公子光的一名普通的食客。不过,伍子胥从来没有动摇过杀回楚国的信念。他的余生就只剩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复仇。

公元前515年,一位名叫专诸的刺客改变了吴国的历史。他用一把藏在鱼腹中的匕首刺杀了吴王僚。这场由伍子胥策划的政变帮助他的主人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使其成为新君阖闾,也使他自己登上了吴国政坛,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公元前516年,在位13年的楚平王享尽荣华富贵后去世,楚平王夺太子建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即位,成为楚昭王。楚国君臣们安然享受着祖先们创造的财富,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小国吴国正在酝酿着一场战争大戏。在为父兄复仇的强烈愿望的推动下,伍子胥导演了一场春秋史上最精彩的进袭战。这场战争,不但将使楚国的百年古都化为一片灰烬,也将使楚国走向灭亡的边缘。

如同一个国家上升期的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样,吴王阖闾也知人善任。为了谋求霸业,他大胆任用外国客卿,除了重用伍子胥外,他还将另一名楚人伯嚭(pǐ)用为参谋,任命从齐国奔吴的孙武为将军。伍子胥遂与孙武一起,日夜操练吴军。

虽然对最终战胜楚国很有信心,但是伍子胥认为楚国现在还有相当的实力,在最终出兵伐楚之前,要进行一个必要的铺垫。伍子胥为阖闾献上了著名的“三军疲楚”之计。他对吴王阖闾分析道:“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左传·昭公三十年》)也就是说,楚国权力分散,决策层优柔寡断,很难下决心。他建议吴王把吴军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师以击楚,轮番去骚扰楚国。楚国君臣耽于享乐,只会疲于应付,下不了决心伐吴。这样,持续的骚扰战,便可以有效地削弱楚国国力。等楚国国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以三军攻之,胜券自然在握。吴王马上依计而行。从此楚国就面临了“无岁不有吴师”的局面。吴国连续出战,声东击西,在水陆两线多次击败楚军,使楚军疲于奔命。

经过多年的拉锯战,楚国国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攻楚。

伍子胥深知,吴国毕竟是一个小国,要击败楚国这样的大国,只能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直取要害,力求一击致命。吴军采取了突袭战术。《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说:“吴军这一深远迂回的战略奇袭,在实施战略机动时,完全出乎楚人意料,兵不血刃,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吴军奇迹般地出现在汉江边上。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闪电战”的典范。

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吴人的军事技术已经达到天下一流,与此同时,吴国人血液中那尚武好战的蛮族因子还没有稀释。也就是说,吴国正处于蛮夷文明与中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上,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战斗力开始超过老迈的楚国。

楚昭王仓促集合军队迎战,在汉江边被吴军击败,只好后撤。吴军的进军速度令楚军无法想象。《吕氏春秋》说:“吴阖闾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左传·定公四年》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往往是败逃的楚国刚刚停下来做饭,吴军就已经赶到。楚军只好弃灶饿着肚子逃跑,而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就这样,吴军五战皆捷,势如破竹,攻破了郢都。

楚昭王逃亡到属国随国。伍子胥率领吴军浩浩荡荡开进郢都。伍子胥命令将士将郢都夷为平地。吴师“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郢都中火光冲天,一座座豪华的府第在大火中倒下。

接下来,伍子胥又带领一支军队,来到楚国王陵。他命人将楚平王的陵墓挖开,拉出楚平王那已经腐烂了的尸体,拿起马鞭,狠狠地向尸体抽去,足足打了300鞭,才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虽然伍子胥灭了楚都,但是楚国后来的大诗人屈原却好几次写诗歌颂他,表示“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我要投入大海啊,去追随伍子胥的灵魂”)。先秦的史籍,比如《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提到伍子胥,都是肯定他的光辉事迹的,说他是“烈丈夫”。因此,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

确实,伍子胥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楚人的性格,即热烈和执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因此春秋战国时代那些著名的复仇故事大多以楚人为主角。

不过,如果放在后世,伍子胥可能就不再是正面形象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亲被杀就叛国投敌,攻打自己的祖国,在后世的价值标准中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应该被骂为“楚奸”。后世岳飞和长子岳云都被宋高宗冤杀,如果岳飞其他3个儿子投奔金朝,帮助金朝灭了宋朝,肯定没有任何人去歌颂他们。

那么,为什么伍子胥在先秦会受到肯定呢?

因为在先秦,中国人的生存逻辑与后世并不一样。在先秦,中国社会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周王把自己的亲人分封到各地,周王的亲人又在自己的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因此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君重要。《郭店楚简》说:“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君。但不能为了国君不管父亲。因此儒家认为,血缘原则是最重要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的,别管对方是不是国君。

因此,伍子胥在逃离楚国时才可能与自己的好友、楚国大夫申包胥发生这样一段对话。《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当年他对申包胥说:“我必灭楚。”申包胥答道:“你若灭楚,我必复楚。”

申包胥是伍子胥青年时代的好友。他同情伍子胥家族的悲惨遭遇,认为伍子胥为父报仇,是正义之举,无可指摘,所以他才说“勉之”。但与此同时,他不能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又说“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因此,郢都被攻破之后,申包胥主动请缨,日夜兼程,“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淮南子·修务训》)。

他跪在秦哀公面前,向秦国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左传·定公四年》)

虽然秦国与楚国是盟友,但是兴举国之兵援救,仍然是一件不好下决心的事。老谋深算的秦哀公说:“你先下去休息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申包胥哪有心情去休息。他就站在秦宫墙外,放声痛哭。史书夸张地描述说,他“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历史演义一直说,秦哀公是被申包胥七日七夜的痛哭打动,才派出兵车500乘以救楚。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故事,都是这样富于传奇性。其实,在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是春秋晚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如前所述,春秋晚期晋、吴成为一派,而秦、楚、越成为另外一派。两派之间,形成明显的链式制约关系。远交近攻,从那时起就是不变的国际关系规律。秦国与晋国是多年的宿敌,那么晋国的盟友吴国自然也就是秦国的敌人。表面上看,秦哀公是被申包胥七日七夜的痛哭打动。而事实是,秦国稍作推辞,只是为了提高出兵的要价。即使楚国不承诺什么,秦国最终也会出兵,因为秦国救楚,表面上是抵抗吴国,实际上是在抵抗邻居晋国的霸权。

国都沦陷,点燃了楚国各个阶层的爱国热情。楚国各地民众自发组成义勇军,沿路打击吴国军队。而秦人的到来,更是重振了楚军的士气。尚武的楚人与吴军开始相持。伍子胥设计的突袭战至此演变成了持久战。吴国毕竟以寡击众,国力有限,随着战争的延长,后勤补给不足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在经过几次战败后,吴军不得不带着战利品撤回国内。楚国幸存了下来。

虽然国家没有灭亡,但楚国也因此战而失去了霸主地位。蛮夷小国吴国得意扬扬地向天下宣称,它成了新一任霸主。“吴国势力的崛起及其屡屡不断地西向侵楚,是晋楚争霸的主格局向东南方的延伸。”(冯立鳌:《列国政局的五百年云谲波诡》)

【作者简介】

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