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小升初结束,面临小初过渡,报什么班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几乎每天都会有家长在群里问什么班好呀,能给推荐课外班吗?

我几乎不直接推荐课外班

如果觉得哪个课还不错,我也会说明推荐理由,有利有弊。

有人不明白,会觉得我可能是不愿意共享资源,其实不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上中学后我对如何报班这件事心里有敬畏了。

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那么多信任我的家长负责。

实际上,这样做对我是有影响的,比如我可能就不太能接到课程广告了。

或者,我远不如主业是带头攒班的家长挣钱那么容易。

为什么上了中学之后,对报班这件事情会越发谨慎呢?

因为走过巨大的弯路,导致现在学习进度滞后。

而走弯路的原因就是报班太随便了,且在发现不合适后也没有及时止损。

中学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我请过的分享家长里,有一部分天赋娃。你要问他们报了什么课,家长多半会告诉你就是上了什么思什么才之类的。

从我的角度看,这样的课程几乎等于未经挑选。

但是人家的娃依然学的很好。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不管跟啥课,只有有个体系,就能学的不错。不是机构课程有多好,而是孩子自己想学且能学,不挑不拣。

但是很多孩子,在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上都存在很多问题,这时候选择什么课程体系和教学风格的老师跟随学习,就很重要了。

还有的孩子,从小养成了课外班老师哄着学的习惯,需要老师讲课不枯燥。

这种习惯到了中学也会有一点问题,就是数学物理要学的深一些,难一些,势必会显得枯燥一点,于是就会特别挑课程。

一对一就更是了,别人觉得特别好的一对一老师,你让孩子试一下,多半反馈并不好。

而试课,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什么课都能上,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他确实是智商过人,怎么学都不费力。

另一个可能是,他没用心学,或者不想学,你让我学我就学,学不学懂另说。

所以说,只要孩子不是第一种,那么家长在报班这个事情上需要花的心思就不能少。

也就是说,要把报班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般来说,报班的陷阱分两种:

一种是看到别人学的多学的快,自己就着急,也跟着快节奏前进。

但其实孩子的能力不适合这种快节奏。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了很多,发现能够沉淀下来的很少。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新入学家长身上,为了进个好班好层,或者害怕孩子掉队跟不上,就很勉强地去跟快节奏的课程。

学了半年一年,回头一看,好像孩子还是似懂非懂。

另一种情况是特别容易被安利,把报课视为非常随意的事情。

今天听别人说某某课很好,就跑去报一个,明天有人打电话,说他们是人大附清华附的老师,又随便入一个。

用课外班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孩子又忙又累,但是收获不多。

现在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电话推荐课程的特别多,几乎每个家长每天都要收到好几通号称各种名校老师工作室的电话。

到了初中后,由于前几年双减影响,机构多被冲散,课外攒班成为一种主流报班方式。

很多领袖家长会带头攒班,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手头缺少资源的情况。

但是推荐的老师具体的教研支撑,授课风格等等,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所以还需要仔细甄别。

最严重的一种是,到了初三之后,大考中孩子成绩出现波动,家长们身心俱疲,会在恐惧的驱使下胡乱报班。

甚至会抛弃校内课程,送到各种训练营托管班之中。

我看过一个统计,初三一模之后,放弃校内学习,转投校外托管和训练营的孩子,最后的排名几乎全部比一模时有所下降。

当然,做这个调查的人或者机构,不知道具体是怎么调查的,方法是否科学等等。

但是我愿意相信这个结果,因为我娃不适合这种全封闭高压学习,这种环境他可能直接就停摆了。

所以,孩子和孩子不同,家长们千万不能图省心,在报班这件事上过于随意,别人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参照,但不能直接使用。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离异独自带娃,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又常年不在家。

她家女娃和我儿子同年,这些年里一直和形形色色的老阿姨或者各种亲戚一起生活,有时候还要一个人独自照顾自己。

但是这孩子成绩很不错,500人的年级校排十几名,而且一直保持着画画的爱好,有走专业路线的潜质。

她妈妈想给她报班,她基本不同意,都是自己买一些练习册来做。

你看,小孩儿学习的最主要区别是他们想不想学,而不是报没报班,也不是报了多少班。

只要孩子想学,他自己就会想办法寻找资源,以学懂为核心进行配置。

而我们家长从自己角度出发进行的学习资源配置,很像医院里面的过度医疗,虽然没害处,但是也没啥实际的好处,或者,有很大的坏处。

主要是破坏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式,把可以很勤快的孩子变懒了。

尽管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去报课外班,而是要从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的角度出发去合理配备资源。

而且,初中阶段,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会自己学习和钻研难题,而不是通过很多的课外学习弱化了这个任务。

如果初中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还完全靠课外学习和一对一兜着走,高中可能会有点麻烦。

现在的中高考数学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都觉得不那么难,但是真正得高分的又很难。

因为最后几道大题就是区分平庸刷题和勤于思考的孩子的,而压轴题又是用来区分有天赋有勤奋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

以上。

还有,一个人如果能够早早突破各种外部束缚,比如成年人突破对名利的渴望,对外界评价的忌惮等等,他才更能去探索本心,去达成自己真正的使命。

对孩子来说,如果他能早早突破学校学习的各种框架束缚,突破学习需要别人评价认可的认知,他也能更早地进入到“学习自由”的境界里。

这样的孩子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受益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