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谈嘉宾: 鱼丸 老师 , C计划产品经理, 课程研发及教师, 8年素质教育领域从业者 /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

学前教育是人生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养成的关键期。他们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完整性,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才会更加顺畅。

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育上——填鸭式教育固然不好,但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应该给孩子报兴趣班吗?

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给予孩子支持?如何面对孩子的需求?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办?

本文为日敦社幼师学园创始人晔子老师与C计划主创郭兆凡老师直播对谈观点精选学龄前教育,如何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完整的人?(篇幅较长,建议先收藏方便再次阅读哦~)

/欢迎扫码收听播客/

以下为直播对谈精选内容

兆凡:大家 好,我是郭兆凡,C计划的联合创始人。

晔子:大家好,我是晔子。我一直在支持和陪伴幼儿园老师的专业的学习成长,包括他们自身生命状态的提升。

我们有一个机构叫日敦社幼师学院,这所学院在整个中国学前教育这个领域里面算是有一点影响力的。还有一个公众号叫“青少年生命复元”,专门支持12岁到18岁抑郁休学的孩子,助他们康复和复原,用创新教育的方式支持他们的学习。

体验式学习,孩子的幸福秘方

兆凡:学龄前儿童,我们应该让他们怎么样去学习?

晔子:很多家长更容易看到孩子一些显性的学习成果,比如背多少唐诗、会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并因此感到骄傲。但要知道,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孩子算术、认字、背唐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为什么这么讲呢?0-6岁的孩子是通过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身体感觉系统来学习的,他们还没有办法进行抽象思维。《童年的秘密》里面有一句话: “我听到了,可能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可能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那我就真正的理解了。”有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急于让孩子认字或者学算术,这就好比让一个只能担20斤的孩子去担100斤的担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很早就厌学。

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沙和水是孩子永远玩不够的大自然的玩具。孩子们坐在一起玩沙时,会一起讨论今天要怎么玩,是不是要用沙做一个城堡?这就像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工作:计划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孩子在学习自己做计划,在做城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不断试错,和伙伴一起商量如何解决问题,让城堡完美搭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相互交流、有分工、有协作、有讨论,最后达成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建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大师大卫·艾肯提出了一个人生的金三角,分别是爱、玩耍和工作。他认为一个人成年之后生活是否幸福,就要看看他的金三角是否完整、稳固。比如有爱和工作但没有玩耍,这个人就会身心疲惫;有爱和玩耍但没有工作,他就不长进;有工作和玩耍但没有爱,这个人的人生就没有意义。

孩子的爱、工作和玩耍,自然交织在一起。当孩子用蜡笔画画时,他们学会了色彩的混合,包含了颜色和化学;当他们用积木搭城堡时,他们理解了结构和稳定性,包含了几何和物理;玩大富翁时,他们学会了策略、阅读、身体语言以及从他人的眼光去认识自己。

这种自发的玩耍,是孩子学习和理解周围世界最基本的模式和通道。所以,我们要让学龄前的儿童充分地玩。如果一个孩子玩不好,他们的智力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他们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显得呆滞,智力也会发展不健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inn fritz/

0-6岁孩子家长要关注的4个要点

兆凡:哪四个方面可能是最关键的,我们一定要在0到6岁这个阶段抓住的东西?

1、生活的掌控感

晔子:第一个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生活。6岁以前,建构孩子的身体比建构Ta的智力和大脑更重要,身体是孩子的精神未来居住的地方。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到孩子的每一天也会有一些规律,包括早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自主玩耍,什么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比如说在幼儿园里面有团体讨论的时间,有分享的时间,也有进餐的时间,这些规律的时间节点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在这样有节奏的生活当中,对自己生活的状态是有掌控感和安全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顺理成章地来到自己的身边。另外一点是孩子比大人需要更多的身体活动,我们可以透过日常工作来让孩子感受到节奏。

安全感和掌控感会让孩子滋生出对自己的自信、肯定和接纳,也能培养对身边人的信任。

2、自我管理能力

晔子:第二个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尽量都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睡觉、穿衣服,如果孩子对于家庭的节奏了然于胸,知道Ta每天去做什么,就可以学会规划好自己的生活。现在的家长太操心、太焦虑了。孩子不吃饭,特别是 3 岁以前的小朋友,家长就要拿着饭碗追着去喂。吃饭是孩子的一种本能,但是当家长去拿着碗去追着喂孩子的时候,孩子连本能的快乐都享受不到,Ta就更不想吃饭了。

3、安全感

晔子:第三个是建立孩子在精神方面的安全感。0-3岁,孩子哭了、尿湿了、想吃饭了,Ta任何的需要你都要无条件地满足,甚至是要在第一时间去满足Ta。当孩子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跟妈妈分离,但是Ta在精神上还是一个胚胎。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周围的一切对Ta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一点一点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3岁以前孩子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跟妈妈是一个共生的关系。如果孩子在3岁以前,妈妈跟孩子完全分离两周以上,这个创伤是不可逆的。人的安全感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建立,而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需要的安全感就要越大。

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朋友有一天来找我,说她的孩子喜欢保姆,而且回家不让她抱。她甚至因此嫉妒保姆,并且换了很多个保姆。我就问她,你每天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有多长?孩子每天晚上跟谁在一起睡觉?她说每天晚上可能不到一个小时,都是保姆在带。我说你要更多地陪伴孩子,每天晚上照顾你孩子吃奶,让他睡在你的旁边,才能够跟他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Ta会觉得自己在生活当中是不被重视的,是一个配角;而有安全感的孩子,Ta的未来是怎样的?那些有冒险精神的孩子,有挑战意识的、有责任感的孩子都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所以我觉得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安全感的建立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它是孩子人生中所有精神发展的一个基石。

兆凡:从大脑发育上来说,0-3岁的孩子的大脑会从60%的大脑体积,生长到相当于成年的90%的体积。大脑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有突触的减少和神经元的链接,而成年人跟孩子互动的方式会直接的影响和决定孩子整个的大脑发育。

我们给初中生的课程中讲过安全性依恋,它是以安全感为基石的,对应的还有混乱型、矛盾型和回避型。有些成年人可能回避亲密关系,别人想靠近Ta就会想要逃离。有些人可能是矛盾型的,特别害怕失去亲密关系,他们通过测试不断地给对方施加挑战,最终可能导致分手或切断亲密关系,这种模式会再次印证他们不被爱的信念。

这些依恋关系的形成主要与孩子在0-3岁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互动形式有关,与家长能否积极响应孩子的需求有关。

4、独立思考能力

晔子:第四个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非常重要。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填写标准答案。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上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反思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训练,孩子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把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和感受。他们可能只是背会答案,但理解不了。

现在的幼儿园进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在探索探究式的课程,像国外的项目制学习和芬兰的现象式学习,都是基于真实问题和儿童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寻找答案,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C计划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非常珍贵。

兆凡:您提到的确实是特别重要的东西,项目制学习一直是我们C计划这么多年的主要教学方式。我们主要培训小学一年级到高一的学生,每年读20本左右的书,结合书找到40多个主题,注重与生活的连接。比如讨论情绪管理或同学间的冲突时,我们会用书中的例子和场景,并回到孩子的生活中,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和体验与讨论内容连接起来。

这种基于孩子自身经历的学习,更容易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说不出来,但通过这种主题讨论,能挖掘出更多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ran Labuschagne/

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

兆凡:怎么样去判断说孩子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家长的期待而迎合家长,还是说真的接受了呢?

晔子:我认为有的孩子天生对某些东西有兴趣,有一个原则可以参考。如果基于孩子自己的兴趣,那就应该鼓励Ta去探索。比如从象形文字和图画开始,结合孩子的兴趣进入文字领域,这没什么问题。这里最重要的边界是,是成人把自己的期待投射给孩子;还是孩子基于自己的好奇心想去了解这件事情。

兆凡:再说说孩子的好奇心状态。我的孩子对数数和认字稍微有点兴趣,但他最感兴趣的是恐龙。您觉得应该引导他更深入地了解恐龙吗?

晔子:我个人认为,当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我们应该引导他去探索。比如知道孩子喜欢恐龙,可以拿一本图画书给他讲恐龙的故事。我们回到那句话——我听到了,可能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可能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那我就真正的理解了。对他没见过的、在真实生活中没探究过的东西,他能理解一点点,但比较浅。如果带他去恐龙博物馆,看到恐龙骨架,从中生发出他想问的问题和探索的东西,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符号来教学,比如给孩子看写着汉字的卡片,说“鸭子的鸭”,孩子哪怕看十遍、上百遍,也不知道鸭子是什么。但带Ta到大自然或农村看到鸭子,告诉Ta一遍“这是鸭子”,他永远不会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ran Labuschagne/

如何划分满足孩子需求的边界?

兆凡:孩子在3到6岁这个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看到家长在这个阶段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习惯性地打压孩子的需求,另一种是没有原则性,比如说不能吃糖,但孩子哭闹后又妥协。在这个阶段,怎么样判断孩子的需求哪些是合理的,应该被部分满足,哪些需求不应该满足?

晔子:我想借用蒙台梭利三个原则来回应这个问题。第一个原则孩子做这件事情是否对自己没有伤害,比如吃太多糖会造成蛀牙或身体不健康,那就需要引导和控制孩子。第二个原则不影响他人,比如在公共场所踢足球,如果孩子在小范围内玩不影响别人,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但如果发出声音影响到他人就不可以。第三个原则不破坏环境,比如孩子在朋友家里玩小纸屑,就要约定玩完后收拾好。我们家长可以用这三个原则来判断是否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否允许孩子做某件事。

兆凡:我觉得这些原则特别好,我们在课堂上也有讲过这个“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

晔子:我还认为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应该更多地满足。比如孩子四五岁甚至六七岁,还会说“妈妈,我想要你抱”,很多中国妈妈会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要抱?要自己走,要坚持,有吃苦精神”。我们喜欢给孩子制造挫折,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我们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爱,孩子才会有更强的安全感,未来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你会发现,如果孩子的小小精神需求不满足,就可能会升级为哭闹,比如撒泼。反而满足孩子一下,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孩子并不会变得贪得无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ami Dobrin/

如何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

兆凡:有时候孩子在情绪崩溃大哭的时候,会想让父母抱自己。假设孩子确实无理取闹,这时候有的家长会说“我现在也很生气,不想抱你,你自己待着”;有的会威胁“你不许哭”,还有的会讲长篇大论的道理。这三种情况,您能不能分别给一些建议?

晔子:我想先说威胁,家长通常会说“你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种威胁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全。你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就范,但长期来看一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不配拥有某种权利的人。所以家长尽量不要用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

再说讲道理,0-6岁的孩子只能通过身体和感觉来学习,他们不懂符号化的语言。所以,你给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孩子不会因为你给他讲道理而停止哭泣;这时候你去抱一下,可能更有效。

对于直接说自己也很生气的情况,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家长总是没有情绪;不妨告诉孩子“妈妈现在不舒服,我不想抱你”,但不要表现出暴怒或有伤害性的行为。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都有一个一段冷静的时间,拉长心理和物理的空间,给彼此一段时间再来处理这个事情。

兆凡:有种说法,叫夫妻吵架不要过夜,一定要当时解决。但我觉得人在情绪脑控制下时,是无法理性思考和沟通的。大家都在情绪冲动时非要讲道理,反而会让情绪更加激动。

应该给孩子报课外班吗?

兆凡:我见过有家长可能孩子3-6岁就排了六七个课外班,孩子时间都被占得满满的。这种课外班对这个年龄段来说,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晔子:我个人认为课外班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大的负担。课外班无外乎主要是一些艺术和体育类的,比如画画、唱歌、钢琴、乐器等。

首先,在6岁以前,可以让孩子通过自然的兴趣接触这些东西,但专业的训练和练习应该放在7岁以后。尤其是弦乐类,6岁以前孩子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对乐器的掌控力不足,练习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

其次,6岁以前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有科学研究表明,小班的孩子注意力不会超过10分钟,中班的孩子不会超过15分钟,大班的孩子不会超过20分钟。而器乐类的特长学习通常至少需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孩子很难坐得住,可能会动来动去,看起来很乖的孩子也只是被老师规训了而已。

但如果孩子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可以让Ta去探索一下。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弹吉他之后自己也想学,可以买个旧的二手吉他给孩子玩,而不是报什么班。中国家长有个通病,看到孩子有点兴趣就希望他成为钢琴家、画家。不用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念,让孩子自然发展反而会更好。

兆凡:我总体上也比较认同。美国的兴趣班主要也是体育和乐器,但是形式和国内的不同,他们强调的是让孩子先接触各种东西,探索自己的兴趣。如果有的孩子确实有兴趣和擅长,再在后面阶段进行更专业方向的发展。

欢迎预约直播

C计划最新课程

C计划最新思辨课已上线!在线直播,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学生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高阶表达、人文素养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越早购买,优惠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