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欧盟不出所料选择了美国,选择了关税。

周二,欧盟选择跟随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路线,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7-38%不等的临时关税

欧盟这么做,既有站队美国提高谈判要价的政治考虑,也有以时间换空间积极推动本土产业发展的策略,同时还有提升自己影响力的诉求。

首先,政治上特洛伊木马必须选择与美国看齐。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在这次欧洲议会选举中,即使在欧洲极右翼势力大幅崛起的情况下,她依然能够保持连任。背后支持她的力量,自然是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资本不仅控制着欧洲大量的主流媒体集团,更是完全掌控欧洲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加上欧美本身是盟友关系,在文化价值上又是同宗同源,欧盟对美国影响根本没有防御,所以美国在欧盟扶持冯德莱恩这样的代理人易如反掌。

既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冯德莱恩必须替主子做事,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看齐。所以在欧洲议会选举一结束,美国马上就激活了这枚特洛伊木马棋子,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刀。

在选举前,法德领导人都希望换掉冯德莱恩,因为她为美国利益代言太明显了。只不过,德法领导人在选举中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没有余力去搞冯德莱恩了。

其次,技术上,欧盟希望以时间换取空间。

在电动汽车领域,欧洲目前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显然落后了。但汽车行业对于欧洲国家极为重要,可以说是他们的支柱产业不为过。

汽车行业为欧盟27国提供了近1300万个就业岗位,欧盟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而去年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快速增长,达到115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16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它们现在在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份额已经不多,所以他们愿意欧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让它们在本土能有一定的时间来追赶中国企业的发展。

对于德国来说,由于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太大,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因为很明显,中国必然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那么最容易遭殃的显然是德国的车企。

德国总理朔尔茨上周表示,孤立和非法的关税壁垒——最终只会让所有东西都变得更贵,所有人都变得更穷。我们不会对外国公司关闭我们的市场,因为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公司这样做。

分析认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事实上不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产生明显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的电动汽车竞争力足够强,即使加征这些关税,还是比欧洲的电动汽车更划算,性价比更高。

第三,欧洲希望能带动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欧盟的关税,影响的不是当前的中国电动汽车销售,而是会对未来更多的中国电车进入欧洲产生影响。

事实上,很多中国车企已经在西班牙和中东欧等地布局,与当地车企合作,扩大本地化生产。这样一方面能带动当地车企的发展进步,也可以创造就业和利润,对欧洲来说,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欧洲国家的传统车企,都希望与中国电动车企开展合作,从而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上立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对欧洲车企来说,对它们未来生存更为关键的是,自己的车企能不能获得技术升级,赶上电动汽车发展的潮流。从长远来看,光靠关税保护,这显然无法发挥作用。

专家指出,中国制造商在生产电子模块和电池等组件方面比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具有成本优势,这意味着欧洲需要征收至少50%的关税才能有效。

也就是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的竞争优势是综合的,是技术性的,而不是补贴造成的。

故而欧盟即使再怎么保护,如果它的车企无法在技术上跟上步伐,最终也于事无补。

第四,欧盟想要提高自身要价。

如前所述,欧盟此次宣布的关税措施,对中国车企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时,欧盟这些关税措施都还是开放的,它不像美国是一种战略性手段,更更像是一种警告措施,希望与中国进行开放谈判,如果能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这些关税,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则继续加征关税。

这就等于是提高了欧盟在与中国进行谈判时的筹码和要价。颇有点像特朗普谈判的艺术,先制造一些筹码,然后与对手谈判,最终达成期望的协议。

加征关税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经济专家警告说,将关税提高到20%可能会破坏贸易路线。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计算出,关税将阻止价值38亿美元的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

此外,关税还会提高欧洲电动车价格。该研究所表示,即使欧洲汽车制造商能够填补这一缺口,鉴于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车型数量的下降也将推高电动汽车的整体价格。

当然,中国也一定会采取反制措施。来而不往非礼也。

既然欧盟你想提高要价,那我们要可以同等提高要价,互相伤害,看谁先熬不住。

此前中国就曾警告称可能会通过提高从欧洲进口的燃气汽车、农产品和航空产品的关税来进行报复。目前中国已经对所有从欧洲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5%的关税。

最后谁会赢?

答案其实很明显。我们就假定中国汽车一辆也不卖到欧洲去,给欧洲五年的时间,欧洲未必就能发展出中国现在这种电动汽车全面繁荣的格局。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是布局了一二十年的产物。是中国良性产业竞争的产物。是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后形成的这种创新创业模式的产物。

而这些东西,欧洲全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而外,欧洲还有一些显著的劣势。

首先,欧洲人在电子和网络技术方面先天很差。整个欧洲,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一个全球流行的网络应用。

而现在的电动汽车,它整个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欧洲人根本玩不转互联网,它怎么去开发互联网汽车?

所以欧洲车企要想发展新能源汽车,最好的办法还是与中国合作。

其次,欧洲原有的汽车产业太发达,产业链太完备,它没有动力去转型发展电动汽车。尾大不掉。

这就好比欧洲的信用卡支付很完善,他们很难推广手机电子支付,尽管这种技术更为先进和便捷。

欧洲人最擅长的,还是传统机械制造业,这是他们玩得最好。

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分析。

从全球格局而言,中国应该不会和欧洲太撕破脸,总体而言,欧洲还是不愿意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的。中欧在电动汽车方面暂时有一些分歧,但大家都还是有一定克制。

中国会在采取对等反制的同时,尽量与欧洲保持沟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从而为自由开放贸易作表率。

也就是说,作为对策,中国大可不必对欧洲的关税措施太担心。因为关税无法提升他们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反而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

中国可以给欧洲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和消化,并最终走到与中国进行积极合作的道路上来。

以后的道路,基本上是欧洲燃油车与中国企业合资的逆向版本,欧洲车企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在欧洲进行本土化生产。

历史不会重演,但惊人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