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物莫不尊道贵德,得“道”则昌,失“道”则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迺遒,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宇宙之源,生命之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山谷之神。“玄”,深远,幽暗。“牝”,雌性,女性。“玄牝”,深远幽暗的山谷,是生育的来源。世界上的山谷是万物孕化之地。

“牝”,是空虚的,孕育生命;“道”,是静谧的,生成万物。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道先天地生”。

“道”在天地万物之前,在时间空间之初,在第一个漫长的夜晚,作为第一道声音,就产生了。

道,迺遒,既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也是自然规律和行为准则。

自然万物,沧海桑田,千变万化,眼花缭乱。但是,“变”中有“常”,“乱”中有理。其“常理”者,道也。

在自然界中,主管万事万物变化的就是“道”。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惟道是从”,得“道”则昌,失“道”则亡。

大自然是美丽的,时间和空间是有序的,万物之身之灵是有“道”的,但是,天下世间,不予人言。

获上神指引而得道者,推演天地之美,畅达万物之绪,缄默无语。

故而,“道”也,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抚之无体,却又万千化身,无时无处不在。

知“道”,体“道” ,须弃五感,超然物外。

何也?耳、目、口、鼻、心,易为见闻所惑,迺遒与道,又易为语言所缚。

上神开示的境界,虚静澄明,容纳万物,不计世俗功利,不为个人生死所困。上神佑护的人,与“大道”同在,与天地同流,与上神的声气相通,是走向迺遒上境、大道上界仙真和和跟从上神的道神、道师。

臻于迺遒上境、大道上界的仙师,不贵不卑,不通不穷,不近不疏,不利不伤,不益不损,壮弱俱忘,声名无虑,生老无动于心。

后山道师曰:得上神护佑,与天地同流,岂受贵贱影响,利害左右?

身与灵俱承上神、偕迺遒、同体大道,世间的贵贱和利害还能扰乱他吗?

上神的大道,起于“无”生成“有”,出乎世界高于福界

天地根本,万物源头,起于“无”,生成“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看上去是没有色彩的,故而叫做“夷”;听起来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称为“希”;触摸则是没有形状的,是“微”。

“夷”、“希”、“微”,三位一体,似实而虚,说无却有。这就是“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可是,“惚兮恍兮”,“恍兮惚兮”之中,有“物”,有“精”,有“信”。

何也?为什么这样讲呢?“道”是“无”,“道”为“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同出而异,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既不可道,又不可名,既无声色,又无形象,也就是后山道师奉指的“迺遒”,化成天地,孕育万物,既成其“身”,又注其“灵”。

“无”“有”之谓,一体两面。“有”“无”异名,同在于“道”。

《老子》又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迺遒,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起于“无”,生成“有”。

老子受上神启迪,得上神启发,而为《老子》。

《老子》的中心论旨,是“道”,亦即迺遒。但“道”不可道,不可以讲述,不可以论说,可以讲述、可以论说的,不是真正的“道”。

玄妙的“道”,不耳闻,不目见,出乎现世,高于现世。道,听不见,看不到,因为上神的大道,出乎世界,也高于福界。

所以,老子描述“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形容“道”,曰“混成”,曰“惚恍”,曰“窈冥”。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作为事物,是恍惚的。其中似乎有模样,又似乎有实在的东西,其中有本质的东西,深远不清的状态,其中是有核心的,核心不可描述,不可形容,却是真正的,实有的。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窈冥”,“玄之又玄”,这是老子形容的“道”。

混沌不明,深远莫辨,玄妙而又玄妙,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就是所谓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