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对丞相的这次北伐,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

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布置此次军事任务的时候,他没有像同志们预估的那样,任用魏延、吴壹的有经验,且能力已经服众的老同志,而提拔了一个叫马谡的新同志。

至于后来的事,大家估计都知道,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本是最有希望的一次,但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导致丞相的计划失败,最终这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还有一些人甚至可能知道,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用了“违众”这样的字眼,可不光是在表达当时的同志们对这件事的不理解,它其实还表达了另一个意思。

早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刘备就已经看出了马谡的深浅,但是他同时还看出,诸葛亮对这个新同志有着特别的喜爱,于是刘备曾明确的向诸葛亮提出,这小伙子水平一般,你以后用他一定要谨慎。

也就是说,马谡的能力问题,诸葛亮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在关键的时候,诸葛亮却偏偏说马谡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关诸葛亮执意要用马谡的原因,目前的主流观点有两个:

第一,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马谡的哥哥马良,那是早年能和诸葛亮称兄道弟的老伙计,马良的各方面能力,也非常的强,因此马良曾一度成为蜀汉军届的核心人物。

后来马良因为意外去世,诸葛亮出于对好友的深厚友谊,所以才想拉扯一下故人的亲人;

第二,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这活,在丞相的眼里,不过就是个刷资历的小活,其实没什么太大的难度。

大约200多年前,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曾在这片土地,和一个叫隗嚣地头蛇对峙,当时刘秀麾下有一个叫来歙的猛人,按照刘秀的布置,曾带着2000兵马前去牵制隗嚣。

隗嚣为了消灭来歙,曾派了数万人马围攻来歙,结果来歙在一个叫略阳的地方,硬生生的耗了隗嚣小半年。

而诸葛亮让马谡守的街亭,就在曾经的略阳城附近,而当时丞相的安排,也是让马谡据城而守,因此在丞相的眼里,这活轻松加愉快就能完成,至于风险,基本不存在,但是他还是忽略了年轻人的热情,马谡当年竟然嫌丞相的安排太简单,直接给自己上难度了,然后......

那么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别的可能吗?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刘备当年托孤与诸葛亮的时候,并没有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丞相,而是把军政两权分别交给了丞相,和一个叫李严的军届老同志,也就是说,当年刘备对诸葛亮的安排,其实只托付了内政。

但是诸葛亮不甘心,于是慢慢通过手段拿到了军权,并开展了北伐,而当时被刘备委以重任的军界大佬李严,则被诸葛亮放到了一边。

虽然当时的李严被边缘化,但是刘备当时可还没死多久,李严在军中的地位,诸葛亮也不能随便忽视,而诸葛亮不管北伐成功与否,将来都还要面对李严,那么诸葛亮如何才能彻底搞定李严等人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北伐彻底掌控住军队的话语权,而要做到这点,往军队中安插自己人就是个必备的选项,马谡这种不被先主看好,却和诸葛亮私交很深的人,自然就是诸葛亮的重要棋子。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还会记得,诸葛亮在北伐时,老将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子午谷之谋”,诸葛亮处于谨慎的原因并没有同意,不过丞相谨慎只是原因之一,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计划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魏延曾是继关羽之后的第二位“封疆大将”,当时魏延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三爷张飞。

如果魏延的计划成功,那么魏延的威望将再上一层楼,而魏延并不是诸葛亮的嫡系,他甚至还可能成为第二个李严,所以丞相对他得使用,那是非常的慎重。

结合这各个方面的资料综合来看,当年诸葛亮"违众”说马谡行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