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上海市的传统民歌,是黄浦江畔码头工人在集体劳动中喊唱的一种劳动歌谣,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日,定海路街道携手上海电力大学共同开展了一场“传承之声·港城之韵”——“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让国家级非遗“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声音首次在高校内回响。

活动现场,来自定海路街道码头号子表演队为在场师生献上了一场非凡的视听盛宴。每一位表演者嗓音嘹亮,动作阳刚潇洒,引得台下上电学子发出阵阵欢呼。其中一名学生听了后表示,“感觉自己听到了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的顽强生命力,真的很受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演结束后,定海路街道“上海码头号子”表演队指导员兼领队张宝根、码头号子国家级传承人贾志虎的徒弟张旻杰、表演队成员王福林三人来到台前,与同学们分享码头号子的前世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表演队里的“年轻血液”,90年的张旻杰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码头号子时感受颇深。“我没想到没有歌谱和歌词,还能唱得这么有力量。了解过后才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坚定了我想加入进来的决心。”

张旻杰坦言,虽说自己大学所学的是声乐专业,但起初学习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好在经过不懈努力,他顺利成为了团队中的第一个“90后”。对于此次码头号子进校园的活动,张旻杰很是高兴,他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上海港码头号子”,定海路街道通过对国家级传承人开展访谈、教唱片拍摄、原声重唱录制等方式,收集保存“码头号子”的原声材料和历史材料。同时,积极寻找非遗继承人,开展码头号子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展现非遗之美,挖掘对码头号子演唱感兴趣的年轻人,不断丰富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活动最后,码头号子表演队的成员邀请大学生们上台,系上腰带、围上汗巾,共同学习体验码头号子。同学们纷纷表示,从简单的合唱中就能感受到当时码头工人生活工作的不易和号子中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继续关注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海路街道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以码头号子表演队走进校园的形式,传承学习非遗文化,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人面对面的交流,让上电师生更好地了解了“码头号子”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了青年人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

文字/图片:窦雨琪

编辑: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