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6月13日消息(记者刘培俊 见习记者周蓓 实习生顾博文)芒种刚过,眼下正是藠头收获的季节。6月12日,红谷滩区藠头丰收节暨产品交流推介会在江西南昌开幕。活动现场,多家企业与当地签下订单,预订今年产出的大批藠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周蓓 摄)

藠头因含有糖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消食、治腻等多种功效。流湖镇土壤含沙量高,具备种植藠头的各种优良条件。当地引进种植的“生米藠头”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有色白、层多、肉脆等特点,因其具有杀菌、健胃、消食、除腻的功效,口感酸甜,广受消费者青睐。

“通过此次活动,由我们政府搭台,广东客商与种植户、加工户签订了种植销售合同,既坚定了农户们的信心,也打开了藠头的销路。”红谷滩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熊承满告诉记者,生产的藠头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深圳等地区,同时还会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在藠头种植地,只见绿油油的藠叶铺满了田垄,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着采挖、打捆、装车、清洗藠头的身影,呈现出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采摘藠头(央广网见习记者 周蓓 摄)

“种植藠头,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个月能赚到五六千块钱!”村民万应花笑着说。

“采收、清洗、腌渍、切割……藠头加工的许多步骤都需要人工操作,我们会优先招聘当地村民,每年能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人均一年可以增加2万元以上收入。”据红谷滩区藠头协会会长黎国水介绍,每年6月藠头采收结束后,村民还可以在土地里种植水稻。藠头的茎秆部分可以作为肥料还田种植水稻,通过“水稻+藠头”的轮作模式,既不影响粮食主产区的水稻种植,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