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大,商用车的市场一年的规模也就200-300万辆,乘用车一年就是2000多万辆。要把大运的产业做大,就必须积极进入蛋糕更大的市场。”这是大运集团远勤山在面对记者提问为何要造乘用车时给出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乘用车市场体量远超商用车,且汽车产业本就是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背后自然有着丰厚的利润。再加上汽车市场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汽车“三大件”已经不再成为阻碍中国汽车工业的壁垒,从而让更多人看到了汽车产业中的商机,掀起了一股造车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固然乘用车市场的蛋糕足够大,但也并非谁都能够在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新势力品牌阵营也并不像“蔚小理”那样高光靓丽,已经倒下或即将倒下的新势力比比皆是,因造车而身败名裂的案例更不是少数,就比如远航汽车。

乘用转商用,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提到远航汽车,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毕竟该品牌在2022年才正式成立,但远航汽车背靠的是大运集团,而大运集团无论是在商用车市场还是在摩托车市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摩托车市场,当年那句“风行天下,大运摩托”的广告语更是风靡全球。

从远航汽车的背景来看,相比“蔚小理”这样的纯造车小白来说,远航汽车至少还是有造车经验,只是常年在摩托车和商用车市场征战罢了。同时,由摩托车转乘用车或商用车转乘用车的案例,在如今的国内汽车市场也并不少,但大多都没有好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比如重庆力帆、鑫源等摩托车大厂,在更早的时候便纷纷向乘用车赛道进军,不仅过程艰辛,结局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力帆破产倒闭被收购,鑫源旗下的斯威汽车搞了数年依旧不温不火,这些都是大运集团和远航汽车的前车之鉴,不得不深度思索和评估进军汽车产业的难度和挑战。

从远航汽车的市场表现来看,似乎也正在步入当初力帆和鑫源的后尘。在2023广州车展期间,远勤山曾提到远航汽车2024年的目标是3-5万台,2025年10万台,可是根据根据可查资料来看,远航汽车4月份的零售量仅有318台,作为对比,已经来到破产边缘的合创当月销量数据甚至是它的两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不难看出,由商用车转型乘用车的远航汽车,在造车初期就已经被现实打回原形,未来的造车之路似乎并不乐观。

心比天高,转型诚意遭质疑

一句话,远航汽车的母公司大运集团就是靠摩托车、卡车等商用车发家,如今想借助新能源乘用车的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再次带领企业突围和转型升级,这也无可厚非。但从远航汽车成立至今,很难让外界看到进军乘用车市场的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比如对品牌的定位上,远航汽车直接就是瞄向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除了“蔚小理”外,主打高端市场的新势力几乎都已销声匿迹,存活下来的岚图、阿维塔、极氪等品牌背后都有传统大厂在撑腰,严格来讲并不算是造车新势力,至于小米和华为的鸿蒙智行,也只能算是新势力品牌中的特例,其它品牌很难复刻。

再到产品端,2022年才成立的远航汽车,在2023年的成都车展上就一口气带来了四款车型。要知道的是,一款新车从设计到研发再到量产,按照传统的研发周期,一般都需要4-5年。虽然进入到新能源时代后,新车的研发周期有了大幅缩短,但成立仅一年就快速带来四款新车,除了恒大外就只有远航汽车能做到了,如此短时间内研发出的新车品质懂的都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因为远航汽车树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定位,让旗下产品很难给出一个能够令人满意的价格。就比如远航汽车目前最便宜的远航Y6,起步价就已经来到了26.98万元,虽说26.98万元买一台D级纯电动轿车并不算贵,但远航汽车的品牌号召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起高端的定位。更何况,远航Y6还是远航汽车目前最便宜的量产车型,旗下的远航H9起步价更是达到了40.98万元,连小米汽车都不敢如此定价,不知道的还以为远航汽车是外资品牌。

匆忙造车的结果就是拿来主义

上文我们提到,远航汽车仅成立一年就带来的四款产品,背后几乎没有技术沉淀,至于核心技术更是不敢奢望。解析远航汽车旗下量产车后也可以发现,远航汽车核心部件或配置几乎都是拿来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智能底盘集成技术、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博世的,整车域控制器、一体化热管理技术、中央网关、智能转向系统是华为的,智能座舱则是斑马智能的…说好听点远航汽车是在造车,说难听点远航汽车实际上就是一个组装厂,所以远航汽车在定价上就注定不会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远勤山对此也是毫不忌讳,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道:“这些先进的东西如果都要做,可能再做10年也达不到博世现在的水平,搞软件再搞10年可能也达不到华为的水平,现在我们跟大家战略联合起来,就比别人还要先进,费用还更低,产品也更有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家伙,连创始人自己都承认远航汽车没有技术,消费又凭什么要为远航汽车买单呢?这就好比小米汽车,质疑小米汽车没有核心技术的大有人在,但雷军还是在多次强调小米汽车的自研能力,至少在智能座舱领域,小米汽车并没有直接套用他人的技术。

很可惜,远航汽车不是小米,远勤山更不是雷军,糟糕的产品和糟糕的营销,就注定了远航汽车不会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太大浪花。在车轱辘看来,既然远航汽车是在做“资源整合”,倒不如直接进入到不太拼技术实力只拼价格的低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讲,远航汽车的造车经历不能说容易被业界当“笑话”看,或许这种天方夜谭不切实际的入局姿势和打法,本身大概率注定要沦为笑柄。而远航汽车之所以如此“另类”,或许在远勤山看来,更多的考量就不是要造好车。